作家芥川龙之介说过: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从远古时代至今,从建立道德规范到今天的哲学观,人们的行为准则都规范在无形的框架下。倘若真如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说,良心的泯灭是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那么道德的约束也将形同虚设。
读过《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这本书后,书中的“良质形而上学”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我在众多哲学理论中听到了另一种学说。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波西格。他在抑郁症康复后写了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哲学类书籍,《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海上续篇。书中以主人公斐德洛的海上之旅为主线,着重解构同行伴侣莱拉的疯癫行为,以一句“莱拉有良质吗”展开思考和论述。
遇见莱拉开始,斐德洛想起从前对莱拉的印象是个活泼甜美的姑娘,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现在的莱拉完全变了模样,成了精神有问题的女士。斐德洛不禁思考起“良质”问题,由此引发了大家关注的“良质形而向上学”。
“良质”是什么?
“良质”这个概念在《禅与摩托维修艺术》中早就出现过多次。在那本书里,“良质”是指融合西方浪漫主义传统与理性主义传统的更高级的精神存在,比如一个优秀的摩托车手在维护摩托车的时候所达到的那种“物我两忘”的状态。而在这本书里,“良质”则有了更多有价值的哲学维度,“什么是好的或是道德的”才是“良质”面对的问题。
他把“良质”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
在最低层次上,我们看到的价值是属于无机界的,相对于更原始的混沌状态来说,这便是最好的;
第二层次上的价值是生物界的,只要生物的持存能够以克服无机界的单调性的方式得到保证,那便是更好的;
在第三层次上的价值是属于社会的,只要社会规范的强制性能够超越人的生物性,这便是更好的;
第四层次的价值则是属于心智的,只要个体心智的自由驰骋能够突破社会规范的束缚,那便是更好的。
可见,所谓“良质”的好都是相对的。
哲学家研究“良质”的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其实这必须结合社会背景来看,才能够彻底明白。
当时的美国发生了三种运动:反越战运动、嬉皮士运动和黑人民权运动,这三种运动对美国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当时美国的价值观支柱是爱国主义、英式维多利亚文化的美国版本和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义。
当时年轻人的精神世界良莠不齐,一方面,反战与反种族歧视的观点的确具有明显进步性;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全面诋毁,则又会导致家庭的解体与人类生物学本能的复归。文化思潮中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俱存,价值标准的混乱问题愈演愈烈。
文中作者对莱拉的复杂态度正是他对当时文化态度的浓缩,他知道莱拉做了很多违反道德的事,却仍然坚信莱拉是有“良质”的。
在书的第三部分提到“冥想”和“禅定”,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佛学中的禅占有很大的比例,古老思想中的“一日一省”和“自省吾身”也是提倡人们在完成一日的活动后应进行彻底反思。或许这是最好的不使价值观沦丧的方法,也是能平衡良质中“静固力”和“跃动力”最好的方式。
看到这里,我想这应该是对“良质形而上学”最好的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