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早上我送小孩上学,经过一所小学的大门。看到一个妈妈一个踉跄摔倒了然后快速地爬起来,深色慌张地跑出学校的大门,一个约莫12岁的男孩撕心裂肺地大哭,要去追妈妈。但被保安张开双手拦住了。保安大声地说:“回去,回去!”。男孩边哭边喊:“妈妈,你不能这样,你不能这样!” 男孩和妈妈中间隔着张开双臂的保安,就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把母子二人隔成了两个世界。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感觉被什么拧紧了一样 ,太难受了。一定是这对母子的沟通出了问题。我苦想着如果我是孩子的妈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直到我读到了杨天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中共识这章,我找到了答案。
杨天真说:“ 要达成艰难谈判中的最终目标,就要努力促成共识“。
在上学的问题上,大人和孩子要达成共识。要让孩子清楚明白为什么而上学,那小孩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校。
达成共识可以通过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个维度:时间
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达成共识,是因为我们都被困在当下的这一刻,而无法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事物。 或许那个妈妈已经尝试了很多次跟儿子友好的沟通,甚至已经同意一起去上学了,但最后一刻儿子犹豫了反悔了。妈妈可以再多一点耐心,再给多一点时间,或许是一分钟,或许是一个小时,一个上午... ...
甚至把时间拉长到孩子的一生。孩子一天不愿意去上学,在他的这一生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把孩子和妈妈分隔成两个世界的那条楚河汉界可能会是孩子一生中最痛的记忆。
孩子是很敏感的,大人适当的让步,孩子是能感受到背后的爱意也会做出让步,跟父母达成共识。
第二个维度: 同行惯例
孩子的同学也有不愿意上学的个例,同学的父母是怎么处理的?大家是否可以一起成立一个互助小组,相互探讨,小孩看到大人在做努力,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做出改变。
第三个维度:解决方案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后,一起制定出几个解决的方案,并让孩子选择。孩子有了参与感和选择权。大概率是愿意配合的。如果还不愿意,再交给时间,如此往复。
大人要跟孩子达成共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动作,就是走到孩子的那边,把“我”和“你”变成“我们”。在感性上,大人跟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理性上,大人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从“我们”再上升到“都是为我们好”。
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跟孩子树立起一条楚河汉界的分隔线,而是做孩子并肩作战的好伙伴,一起打怪兽,闯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