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我习惯性的醒来,披上睡袍,走到落地窗前。目光投向窗外,迎接天边的第一缕阳光。
窗外还一片寂静,大地在沉睡。天边微微亮起一丝桔黄,桂畔河宛如一条灰白色的纱带,在浩瀚的城市黑海中飘逸。
映入眼帘的,还有城市的点点灯光。它让我想起巴金先生的散文《灯》。我已细细品读过几遍的美文。
此时的我和他一样站在高处的一角,望着窗外的灯光,思绪沉重又满怀希望。我试图一次次去体味文中那句“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回首往昔,我又何曾不是?他说的灯和我看到的不同,又似乎完全一样。
巴老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他的经历和文学作品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又在法国留学过几年。凭这两点,便注定了他逃不过一段黑暗的岁月。
我读过他不少作品,最喜欢他的激流三部曲,以及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和《灯》。既被他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所感染,又为他真挚浓烈的感情所折服,更为他所经受的苦难而心痛。
他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写道,“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在‘牛棚’里面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教训、指挥我。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自报罪行。上下班不限时间,由管理‘牛棚’的‘监督组’随意决定。任何人都可以闯进家里,高兴拿什么就拿走什么……”
这样的日子他一过就是6年。支撑他走下去的是爱妻萧珊的鼓励和不离不弃。
因为是他的妻子,萧珊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她抑郁成疾,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离他而去。
他抱着失去爱人的痛苦,跌倒在命运的十字街头。如一位行走在泥潭中的人,仰望头顶的灯光。这灯光是他的一对儿女,是他的朋友和文学。
凭借着这灯光,他走过往后的几十个春秋,笔耕不辍,创作和翻译出许多优秀作品。先后获得意大利国际但丁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6个国际大奖,被誉为我国的“人民作家”,直到101岁在上海逝世。
巴老先生不但在痛苦中找到了支撑着走下去的灯光,还让自己成了照亮许多人的明灯。
他写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以及散文都善于发掘人性美和抒情化塑造人物,有强烈的道德判断,给人仰首向上的力量。
《灯》这篇文,开篇就自然叙说自己从深夜惊醒,看着外面昏暗灯光下匆匆路过的行人的感受,联想到自己多少次在黑夜前行,受灯光的指引,又走了下去。感叹人生坎坷路上所遇的希望之灯;朋友心处绝望,投河自尽时遇人相救,从此改变生活态度……全文集叙述、抒情、议论一体,浑然天成。
读后让人心有所感,情有所触,萌发出几分感同身受,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正如他在《灯》中所说“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是的,世间有多少人在迷茫中凭借着灯光,走出困境,迎来新生。绝望时再坚持一会,再向前走几步就能看到灯光。
我相信,你最好也相信。
例如,车祸后被截肢的史铁生,一度自暴自弃,每天推着轮椅,去离家不远的地坛想着如何去死。后来他阅读写作,文学成了他头顶上的灯光。他因文字找到了自己。
有多少单亲母亲在失婚痛苦时,选择独自坚强,勇敢面对困难,不让孩子失去母亲和疏于照顾是她们活下去的理由。此时的责任和义务成了她们眼前的灯光。这灯光照亮了孩子的未来。
还有的人怀着满身伤痛走到必死的绝境,为兑现对某人的承诺,强撑着走过一段黑暗,摆脱绝望,成了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人。未完的事是灯光,照着他做完时,心境已不同,原认为绝望的事,不过是小事一桩。
这样的例子很多,你我就在经历。譬如写作,虽然是兴趣使然,但也有感到累,倦怠着不想走下来的时候。此时的我们,哪怕是读者或朋友一个真心点赞,一句建设性的评语,一炬肯定的目光,都是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和光亮。
写作群里的伙伴,不正是照亮彼此前行的灯光吗?
是的,我们不单靠吃米活着,我们还可以成为灯光。递给口渴的人一杯水;帮助朋友走出困境;分给流浪猫狗一根香肠;鼓励学习遇到困难的孩子;对人露出真诚的笑脸;听失落迷茫的人说话……这些或许你正在做,即使发的光微弱,即使是瞬间,但很重要。
几盏灯抑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的行人带来一点勇气,一丝温暖,一个方向。
回想来时的路,望着窗外那微弱的灯光,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
我想着,想着,对着晨曦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