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清醒,真正的清醒,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物都保持观察,包括不断升起的念头和变幻的情绪,也包括接纳现实的实际发展状态。
放弃内心事情应该怎样,如果怎样的幻想,无论现实是如何脱离自己的设想而变幻的,试着让内心接纳,并且心存正念继续走下去。
不要去妄图去控制,无论是人还是事,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控制会带来令人无法呼吸的桎梏感。
无论如何亲密,保持适当的距离,首先把对方当做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来看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
尊重带来距离,也带来真正的美感。从容和优雅这两个词里都包含了克制。
马友友在采访中回忆恩师Pablo Casals。初次相见时他只有七岁,卡萨尔斯听到他的演奏说,很好,但你也要经常出去打打棒球。
马友友回忆卡萨尔斯曾在访谈中说,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音乐家,再次是一位提琴手。”
可是在家庭里,我们经常会忘记这一点。经常把孩子和伴侣物化,翻看手机,窥伺对方的私密物品,比如手机,日记。然后在对方出现某种自己认为不可容忍的失误或者错误时当即爆发,用语言,辱骂各种暴力去摧毁对方的自尊。
这样的行为里只会让人看到占有欲与控制欲,看不到任何的爱意。尊重是正确的去爱的前提。
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灵魂和心灵空间。无论里面装了什么,属于他生命个体的独特的生命感受与体验。
辱骂只会产生间隙与距离。谁都不愿暴露在一个对自己充满恶意的生活环境中,也不会去爱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孩子对父母亦是如此。
很多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伴侣之间在长久的相处中生出的龌蹉和疏离感,莫不如此产生,跨越界限,企图控制,不懂得个体的边界在哪里。
爱是一个动词,是你为一种感觉付出的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就不要去相信。
爱别人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内心充满。它来自一种对生命真切的责任与热情,一个内心冷漠荒凉的人是不会去爱别人的。
爱来自一种共情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在某一个时刻体味美好,如何传达美好?
努力去感受,让自己的心灌注阳光和温暖,然后溢出来,自然的流淌,分享给别人,这才是爱。
让自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没有偏见,像花瓣一样美好而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