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河南”你会想到什么?少林寺?还是偷井盖的人?因为人口基数大,鱼龙混杂,这个省份很容易被贴上恶意的标签,好在“小偷”这个词如今已易主,但这并不代表河南得以平反。在大多数外省人的眼睛里,河南人穷、脏、素质差,而河南也从未被当做重要的历史文化大省,得到公平的对待。
从1978年9月发掘的南召猿人来看,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河南生息和繁衍。它一直是一国之中,诞生过老、庄这样的圣贤,杜、白那样的诗人。当我们鄙视、咒骂河南人的时候可曾想过“道可道,非常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出自河南人之口,这块中原腹地同样孕育过扁鹊、张仲景这样的医圣,司马懿、李斯这样的政治家,岳飞、杨家将这样的英雄传奇。但人类早已习惯以偏概全的思维,选择性忘记了自古以来河南人的贡献!虽为江浙人,但对于河南、河南人并不陌生,大学支教时认识的河南男孩小王后来成了爱人,从此相依相随。路遥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此话一点都不假,他领着我去过好些地方,仿佛四处为家,仿佛对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天然的亲和力,只要能吃上一碗面,在此地生根发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当然,河南也是要走一走的。郑州、开封、驻马店、洛阳……一路走来,收获颇丰,对于成长在最擅长鄙夷的江浙的我来说,河南,绝不是外界被妖魔化的那副面孔。
上个礼拜,去小王的老家待了一周,又因为离洛阳很近,回北京的路上又顺道去了洛阳。由于之前去过郑州和开封,我先入为主的以为洛阳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新派建筑新的不行,老派的东西没能好好保护。很多东西外表富丽堂皇,堪比一线,但内里千疮百孔,手指一戳就成泡沫。但洛阳还是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文尔雅的气质狠狠地反驳了我。
初到洛阳,天已深蓝。出了高铁站,就有公交车直达市区。车小的很,当然,这从来不能说明什么,倘若将北京的双层大巴运行到这里,那才是不合时宜。河南为了发展郑州,不可说没有压制开封和洛阳,对于看惯了六车八车道的人来说,洛阳的路窄得很,大家自由穿梭,能否早点回家,全凭本事。开往市区的路上还是遇上堵车了,好在一直在缓缓行驶。一个小时后,总算到达了位于十字街路口的宾馆。为了方便觅食,我特意选择了这家酒店。老牌三星的设备当然比不上现代连锁酒店,但工作人员标准的普通话,虔诚的服务态度让我耳目一新,逛累了,就近回去睡觉也是快哉。放下行李,两个人就直奔丽景门西大街,途中偶遇“九龙鼎”,兴奋地站在高处拍了几张照片。它对我来说,是个稀奇玩意,江浙很少看到类似的雄伟建筑,哪怕后来天南海北地乱跑,也没见过。
走了不多会儿,就到了丽景门,饥肠辘辘的两个人仿佛来到了天堂。城门楼子和城墙也见过不少,南京的王侯将相、北京的残垣断壁、西安的雄伟大气、大同的古朴自然。但丽景门倒是修缮得很实用,进了城门,里面全没浪费,环形的瓮城像中世纪的斗牛场,大红灯笼高高挂,顿时肃然起敬。以为这样的情绪会持续到尽头,没想到下一秒便是处处炊烟,声声吆喝。不翻汤、丸子汤、胡辣汤、牡丹饼、洛阳水席……
各路美食,眼花缭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正当我们饿的眼都红了,见一家店门口高朋满座,副招牌上赫然写着“舌尖上的美食,味蕾的狂欢”,两个恶鬼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排队买了两碗不翻汤和一个饼。在我的印象里,北方人是不爱汤汤水水的,但洛阳人好像格外会吃。大师傅和气地将汤从大锅舀入铺满绿豆粉、胡椒、味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食盐的碗中,然后问你:“要不要辣?”“少辣”汤的表面漂着一星半点的辣油,韭叶穿梭其中,白汤,红辣、绿韭,足以暖了一冬的心脏。
要说河南人会吃,倒不如说洛阳人会吃。除了“洛阳水席”“河南烩面”名声在外,外省人对于河南其他的吃食就知之甚少了。洛阳人早上起床是喝牛肉汤的,但和江浙不同的是,粉丝不是牛肉汤的标配,饼丝和锅盔才是最佳之选。牛肉是上好的黄牛肉,精道不卡牙。将锅盔掰碎放进汤中,待汤汁渗进锅盔的空隙,一点点变温软,就可以开吃了。但是最人性化的地方还不在于此,而是每个桌上都放着盐罐,根据个人的口味,由顾客自己掌控,在这个外地人,外省人流动量小的城市,这样细致到极致的周到,是难得的品质。这家店的品质不仅在于食物,也体现在老板娘的人品。由于食量小,小王特意交代店家只要一半饼丝就好,我们会原价付钱。但老板娘坚持退回一半的钱,小王周折了几个来回最终拗不过老板娘,虽然只是1.5毛钱,但老板娘的真诚还是让我震惊了。谁说河南人爱占便宜?谁说河南人没有信用了?这个洛水流淌过的城市,秉持着十三朝古都的尊严和修养,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洛阳人,他们遗世独立在祖国的中部,感染着经过的旅人。
文 清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