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白居易应该是写诗最多的人了,写了将近三千首诗,而流传于千古的能有几篇?
白居易活了75岁,按每年365天算,白居易大概活了27000天,再除以3000的诗篇,合每九天写一篇诗。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是白居易不能天天光写诗,人家也是当官的。其实古早就有枪手,古代也叫捉刀。像白居易,杜甫,李白这样混迹官场,地位不凡的人,尤其号称有几千首诗的人,假设退一万步来讲,是不是有几首诗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呢?
唐诗宋词,翻开古代文学,很难离不开贬谪这个文学素材。而古代这个题材被带火之后,经久不衰。借此以往诗人们都纷纷模仿。而李白被贬到夜郎,就是今天的贵州。而这首《流夜郎赠辛判官》,我倒没看出来丝毫的凄凉与落繆,反而有点洋洋得意。就算他被贬了,他好歹也是官员。而之前他是翰林待诏,是六品,放到现在是省级官员,这官也不小了。当官自古以来就不能亏待嘛,实际上一定级别的官员到哪里都是锦衣玉食,他反正不能和老百姓一样去种地。
红楼梦可谓是四大名著,甚至由此诞生红学。可是,就只对一部小说咬文嚼字抠来抠去,实际没多大必要。曹雪芹再有才华他也是人。红学清朝就有说法,而清代曹雪芹竟然是饿死的。有流传说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来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而程伟元比曹雪芹只大了30岁,你细品,细品,是不是曹雪芹后来把作品卖了,但是作品还保留他的名字。个人觉得,清代鼓吹红楼梦可能还是个营销手段。要说红楼梦,我觉得现代的金庸古龙,例如天龙八部也不逞多让。
现当代对于古人的作品多此一举的去理解,我还见过有人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斟酌。实际上就是艺术创作而已。就像1000年后的人们去仔细理解斗破苍穹和龙族一样,他们惊讶古人作品萧炎和纳兰嫣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约的创作感情是什么,表达什么立场。而看过三星堆的人,甚至国外的一些考古文化例如玛雅文明,会惊讶与其创作,但是古人也有艺术需求啊,这跟现在拍一部复仇者联盟一样。
而艺术创作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人作品不一定包含那么多的感情,以此推断诗人的性格。难道现在写恐怖小说的都是郁郁不欢,最不得志?古人就那么那么的多愁善感,那么玻璃心?事实上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当你写《我的爸爸》,《我的老师》,你觉得是怎样的感情和思路呢?
还是之前写的一段话,现在好多年轻人迷信书上的内容。而谁都能写书,书也分好坏,作者也分三六九等。我们要带自己思想,三分批判,七分怀疑去看。这对网络上或者别人说得话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