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相信大多数人对王勃的印象都停留在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者是那篇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但王勃虽然英年早逝,只留下76首诗作,却也是有不少值得一读,尤其当时处于初唐,相比较同时期的大多数作家,他的很多五律写的相当不错。
这首诗也算是他的作品中比较有盛名的,有的版本的《唐诗鉴赏辞典》就有这一首入选。第一句也有版本写作“肃肃凉景生”,首句我们就能看出王勃赞赏的是凉风,一个“凉”字既很好地点明了时令,正是初秋时分,也奠定了一个冷肃的基调。古人很喜欢写风,因为感觉它对待世间是平等的,无私的.宋玉曾写过《风赋》,陶渊明在诗中也多次出现“风”这一意象,而且大多是喜人的。王勃这首诗通篇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应该说在他心中,风是有情的,所以才加我林壑清,好像风是特意而来,就是为了缓解盛夏的酷暑,带来秋的问候,给大地带来清凉之意.下面一句则以驱烟,卷雾这两个动作描述风的足迹,“寻”“出”这两个动词用的尤其好,体现了风的姿态和动作。而“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则是写出了诗眼,还是有情,在他心目中,风如同精灵,如同大地之神,为人间万物送来清凉,它来无影去无踪,并不求任何回报,正是人类的好朋友。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这句我特别喜欢,日落时分,秋山呈现万里暮色,山林静悄悄一片、溪水也似乎停下了奔腾的脚步,唯听到万壑松涛,过耳处犹如美妙的乐章,该是多么心旷神怡呢!
而且这个结尾还有一种作用,就是余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即在于此,作者这诗其实是托物言志,他赞美风的高尚品格,认为有志之士也该如此,在滕王阁序中也曾写过到“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他是个有青云之志的人,只可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一首短诗《山中》中,他同样运用了清冷雅致的意象,凉风、秋山、黄叶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悠远苍凉的意境,这在初唐诗坛无疑是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
王勃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不少都作于送别。他这个人非常看重朋友,每次有同僚或者朋友出行,他必然写诗相送。著名的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作于送别场景,情感积极向上,成为千古名作。而其他诸多作品也是各有千秋。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惶惶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完全是另一种境界,诗中大都是悲伤凄凉之语,读来凄恻婉转,令人动容,这首诗中他非常会劝人,让人觉得很贴心,大家命运其实都是相似的,今天是你,他日便是我,相信远行之人心中宽慰不少。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两首送别也是写的非常出彩的,古人出行一般坐船,因此江边便成了送别的常见地点,巴南江水、塞北白云,无一不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而第二首相比较第一首则更加耐人寻味,在境界上也比第一首更好,尤其是结尾两句“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友人已经走了好久,似乎诗人才意识到,这时候他抬头望去,只见明月高悬,云雾缭绕,四下静寂无人,远望处,万里江山此刻呈现在夜色中,色彩浓重,似乎寒冷至极,这个“寒”字不仅是作者眼中山的感觉,更是他心中的感觉,或许他和友人都是被贬,所以才到这偏远的地方做官,心中怎不凄寒?而这最后一句,也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读来凄恻,难以成眠。
寒夜思友三首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在这几首诗中,作者纯熟地运用了明月、白云、鸿雁、翠山、苍江等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些意象几乎都是冷色调,而且格调雅致,后代王维刘长卿的诗风以及常用意象都跟王勃的颇为相似。
看了这么多他的诗,其实可以发现他喜欢的诗歌意象颜色都是冷色调,而且感情真挚,言之有物,而王勃大量创作了五言律诗,跟杜审言一样,都对律诗做出了贡献,所以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也绝对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