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旗
几年前,一首电视剧主题歌曲《最浪漫的事》,把老年人的晚年爱情生活,演绎得如痴如醉,其“推着轮椅”的画面,几乎成了“夕阳重晚情”一词的品牌形象代言,更似乎达到了,这人世间夕阳恋情的巅峰亮点。
在这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避谈有关老人们的“浪漫的爱情”。其本意,就是不想再“嚼别人吃过的馍”,跟着推波逐流,去讴歌一遍“最浪漫的事”。因为,天下的夫妻,一同白头偕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无论是丈夫或是妻子,当你步入了老年行列,在这个家里,能和你朝夕相伴而且有共同话题的,只能是老伴了。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不必刻意地强调或炒作它。让人们错觉为:就好像以前没有这回事似的,多亏上演了那部电视剧,老年人“最浪漫的事”才引人注目的。 如果咱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的一些老年夫妻,别看现在他们推着轮椅,上边坐着老伴,俩人在慢慢的行走慢慢的聊。尤其那俩人的背影,迎着夕阳在缓缓地踱去……面对这一画面,泪点低的,肯定会流泪的,往往感叹道:“太感人了!”……
且慢,如果时光倒流的话,让这组背影的主人公们,再回到年轻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故事”,未必像现在到了老年时这番“相亲想爱”……这里,已经没必要举例求证,刨根问底的去追寻什么“想当年”了……
我这里想要讲的两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我曾经耳闻目睹过的。当事人——当年的两个年轻人,而且是在部队的年轻军人,他们就是为了爱情,竟然走到了不顾一切的极端地步。
在我老家兰河乡的东姚家屯,有一位叫姚启先的男人。1951年他20岁时,光荣参军,21岁入党提干,由于军政素质过硬,23岁时,提拔为连长。可以说,从发展的眼光看,他可能是未来将军的材料。
后来,他结婚了,妻子是大学讲师。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时,妻子所在的大学为落实“右派名额”,号召广大教师“帮助领导”,就是让大家给学校领导提意见。姚启先的妻子很实在,在大会上真的给学校领导提出了好几条……结果,一周后,她被划为“右派”。后来,又将她下放到农村,去“实行劳动改造”。
与此同时,姚启先所在部队的政治部门,找他谈话。明确告之,组织上要求他,必须和“右派”妻子划清界限,最好的手段是离婚。因为,这是保证军队纯洁性的必要……面对组织上的决定,姚启先恳求组织不要让他与妻子分手……
最后,组织上告诉他:你是部队军官中重点培养的干部骨干,前途是大有作为的,决不能因个人的婚姻而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听了这一最后“通谍”,姚启先当即表态说:“我的意见,就是:决不会为自己的前程,而背叛我的妻子!组织上咋处理都行。什么开除党籍军籍的,我豁出去了!”
就这样,一个年轻的大尉军官,为了爱情,他把自己的大好前途,视为草芥甚至是粪土一样,义无反顾地脱下军官服,携妻子一道回到老家农村。做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生产队里,他无怨无悔地在田间挥汗劳动……
人们都为他当时的“犟性”而不解,更多的人是对他失去人生大好的前程而婉惜……可是他,为了爱情,勇于牺牲自己的一切,就是这么一个犟人!
现在,为了爱情,而勇于牺牲自己大好前程的男子汉,恐怕真的不好找的!
难道只有在五十年代里,才能造就出那些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的男人吗?非也。在七十年代,我在部队上就遇到过,为了爱情而不要干部身份的人。
我们通信营的一个排长,他提干前就在家乡处了个对象。他当了排长之后,够了结婚年龄时,向组织打申请报告时,组织派人对他未婚妻去进行政审。发现其未婚妻的家庭成份是富农。
于是,部队领导找他谈话,让他立即退了这门婚事,否则,他的干部身份将不保……
想不到,这位排长一点不含糊,言之凿凿:宁可要媳妇,也不稀罕什么身份!
后果嘛,大家都懂的。
这两个人倔强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爱情,纯纯粹粹地为了爱情!面对已经身在其中的职务、地位和名誉待遇,却敢于抛弃。一切的一切,根本撼动不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
这才叫做:不顾一切的爱。
试问,我们今天,能有多少人,为了爱情,抛开一切物质和功利,而心甘情愿地破釜沉舟地,决心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