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小P车上的行车记录仪前几天出了故障,小P的女朋友就提醒他赶紧换个新的。小P嘴上附和着,心里没太当回事儿,再加之公司最近事情多,小P就把这事儿给淡忘了。某一天,小P的车子在行驶中被刮擦了,对方强行变道,插队,导致小P车子的前脸被刮花了。
由于对方并未意识到车子发生了刮擦,就自顾自开走了,没有了现场。小P只好到交警队报案,交警调取了路段监控,但由于不在主干道上,事故发生的地点离摄像头较远,发生刮擦的那一侧拍摄得并不清晰。交警询问小P是否还有其他证据,小P这才想起行车记录仪,可惜,它已经坏了。
最后,小P只能自认倒霉,花了小一千块钱找家修理店修好了车。小P的女朋友知道这事后,对他好一顿埋怨。事后,小P赶紧把新购买的行车记录仪装上。
2.
公司最近要组织一场近百人的培训,我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前期需要发邮件通知。那天下午,我把每个人的邮件地址从即时通讯软件中copy出来,一一核对,足足花了近两小时的时间,最后由于部分地址出错,不得不再用即时软件重新沟通一遍。
其实在几天前,我已经有过把通讯录导入邮箱的想法,但当时由于需要找另外一个部门的人对接,且得花些时间,就暂且搁置了。结果在发邮件的时候,因为没有通讯录,大大降低了我的效率,还增加了错误率。
3.
大概因为人性如此,我们常常不自觉会“偷懒”,然而有些“懒”却让我们付出不小的代价。
小P因为懒得去换新的行车记录仪,结果出了事故只能自认倒霉。而我因为一时偷懒没有导入通讯录,换来的是更繁重的工作量和更高的错误率。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即时反馈,人产生一个行为(做了一个动作、一件事),总是期望知道这个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以便调整行为(若未达到预期)或进行下一步(已达到预期)。
如果能马上知道,人的心理就比较轻松;如果持续这种 行为--反馈 的过程,人的心理就会有一些快感,从而让人喜欢上这个过程。这就是即时反馈的魔力。
相反,如果一个行为产生之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知道结果,那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就有疑虑、有负担——悬而未决的事总是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负担。如果持续面对这样的 行为--等待--反馈,就会对这个过程产生厌倦,进而抗拒。
因而人们很喜欢即时反馈,而很难做到延迟满足。偷懒这个行为马上可以得到较好的反馈,可以轻松,可以不去思考,没有负担。而未来的结果不是马上可以看见的,比如装了新车记录仪的好处,导入通讯录的好处,它们通常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给出正面的反馈。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这种未来的影响,而只去关注眼前的结果是否令人愉快。
然而,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不在事前努力,就要在事后补漏,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