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退到任何地方都不如退到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这是我翻开《沉思录》开篇第一句,我敬畏哲学,敬畏生命,敬畏自己。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让自己真正回归自己。之前一直以为哲学是很晦涩,是哲学家们才该去去研究的对象。原来,哲学离生活最近。是哲学,让人更深刻地活着,让人更从容地死去。
book1.
一个哲学家的头脑,必定是时刻思考着的。他从遇到的每个人观照自己,才深刻懂得究竟该怎样活着。弘德、治怒、谦虚、果敢、意志自由、目标坚定、自制。从未表现出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有合理的关心,又不是过分依恋。book1中有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他能够放弃也能够享受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许多人太软弱以致不能够放弃,又不能够有节制地享受的。而这种一方面能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是哲学的深刻与从容,使得人成为这样一种存在。
book2.
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唯有哲学。让灵魂去关照自身,将幸福寄予自己的灵魂。人类: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份神性。在生活的琐碎中:不迁怒,不憎恨。因为,我们天生是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而不论什么人,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肉体、呼吸和支配部分罢了。
book3.
分配给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把握的,命运也把握着他。满足于每一个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就能生存的幸福。磨砺和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纯粹。珍惜这种有限的领悟力,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随着渐近老年性的昏聩,我们对于事物的那种观照和理解力也将先行消失。植入给内心的人性一种神性,宁静的安心于自己,让心中的神成为一个保护者。
book 4.
你,是一个带躯体的小小灵魂。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宇宙间,土变成水,水变成气,气变成火,然后再倒过来。一个人在埋葬了别人之后死了,另一个人又埋葬了他:所有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生命是带着多少苦恼,伴随着怎么样的人寄托于多么柔软的身体而艰难地走过这一段距离的?生命的意见则隐匿于一个小小的灵魂:我无法扭转不幸,而高贵的忍受它却是一个幸运。于是生命便有了这样一种姿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肆虐的狂浪。
book5.
宇宙的理性是社会性的。宇宙的本性就是给这个人开药方,我们称之为命运。对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情,都是以某种方式为他确定的,是与他的命运相适应的。想想普遍的实体,你只占有它很少的一部分;想想普遍的时间,你只分到他一个短暂和不可分的间隔;想想那被命运所确定的东西,你是它多么小的一部分。用一颗有能力有知识的灵魂去理解宇宙的开端和结尾,去理解那隐含在整个实体和全部时间中的时代变革。
book6.
上上下下,前后左右都是元素的运动。而德性的运动却不如此:它是一种更神圣的东西,被一种几乎不可见的东西推动,在它自己的道路上愉快地行进。不断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哲学希望你成为的人:尊重神灵、帮助他人。短暂的生命于尘世而言只有一个果实:一个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灵魂虽有片刻记忆中断,却是永生的。死亡,只是感官印象的终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灵魂永生,生命的长短,也便无谓。想想,有多少和我一起进入这个世界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去汲取营养。《沉思录》是一本经久的书,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也一定还会有人去读它。宇宙可能在这两千年来已面目全非,但哲学却经久不衰。这,便是独属于哲学的深刻!
溪语溪寻:哲学,就是最简单,也最深刻!如果此篇文章能够给您些许思考,请为它亮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