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四季来形容曾经居住过的城市,那么 “春天” 当然属于故乡。不仅因为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的图景常常会出现在客旅他乡的梦中,也因为那些在故乡度过的时光,应该是生命里最为温情美丽,青春澎湃的岁月了。
我的家乡在一个古老的江南小城。春天里,它常常蒙着一层烟雨。但经历了整个寒冬的封存,那样一个个雨疏风骤时而伴随滚滚春雷的夜晚,却总让年少的我内心欢喜,睡得格外深沉——春天终于来了。
第二日一早,海棠花依旧,天空也时常会放晴一会儿。我走路上学的途中,会穿过一个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早市。菜农小贩们都格外尽心地张罗着生意,篮框里的每一样蔬果都鲜嫩地好像要滴出水来。还有许多临时搭起的早餐铺子,豆浆、豆腐脑、煎饺、糯米饭、油条、烧饼……各式各样的食物应有尽有。去买早饭的,许多都是彼此熟悉的邻里街坊,一招手一点头,都那么亲切自然。“日出江花红胜火”,而比春花更明艳的,是人们脸上荡漾着的对于美好生活无比祈盼的笑脸;“春来江水绿如蓝”,而比一江春水更透亮的,是人们发现並感恩万物之美,温情脉脉清丽光润的眼神。所有的色彩都如水粉画般晕染在记忆深处,哪怕已是第七年错过了故乡的春天,它们也依然在鲜活地在心底不断延续。
但到了傍晚放学时分,时常就又会下起雨来。我撑起那把比自己还大一号的伞,背着有些沉重的书包,步履匆匆一心只想快些回家。明黄色的路灯照着湿漉漉的地面,泛起流光,好像要把世界的每一道斑驳落寞都投射出来。怪不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呢。可是这些许的小愁绪在走进家门,大声喊一声 “老妈,我回来啦!” 的那一刻,就立马被忘却了。等到爸爸也下班回到家,我这个小吃货,已经想不起那个“欲断魂”的清明,只盼着做清明果的清明了——
清明前后才有的青团、清明果是我最爱的食物之一。用艾草和面取其青色和清香,内馅大致可分咸甜两种,咸味的我最喜歡肉丝笋丁炒雪菜,而甜味多以芝麻、桂花糖两類为上。在一个个面团包裹好馅料之后,再用特殊的压馃模具,把它们的表面印上各种美丽的花纹,最后蒸熟便可。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对我而言真是无可替代。好像也只有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才有吧。离开故乡之后,父亲母亲在做清明果的时节,都会把做好的馃子速冻一些为我留着,但那样和他们一起,做新新鲜鲜清明果的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待一家人吃完晚饭,“爸爸的厨房” 就又要开始忙碌了。老爸是家里的大厨,妈妈只能做二厨。他们通常在晚饭后会把第二天的食物也准备好,这样第二天中午下班回家就不用临时做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午休,而我们的晚饭也可以变得很方便。我老爸极爱吃笋,而他又承包了所有食材的采购工作,所以每到有笋的季节,不管是冬笋还是春笋,我们家的餐桌上,是少不了这位仁兄的。用妈妈的话说,我老爸会从新一季的鲜笋上市,一直买到市面上贩售的最后一波笋售罄。油焖笋、毛豆排骨笋汤煲、还有以鲜肉笋丝为主料的各类饺子、包子、烧麦、馅饼... ...每样父亲都会亲手制作,以至于我那时坚信自己前半生大概已经把一辈子的口福都享尽了。
等父亲母亲忙碌完家务,我的作业也写得差不多了,当然我得按要求再“自觉”地做些“额外的”功课。其实现在想起来,做了什么题,看了什么教辅早就已经忘记了, 倒是他们这样一直用心生活持家,认真做事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影响。
普普通通的一天就要结束了,入睡之前,我总会看一本书——助眠——以至于每次都呈以书盖脸,东倒西歪之丑态,一盏床头灯一直开着直到被老妈探视时发现。她既生气又无奈,但第二天却总爱打探问我昨晚看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没看什么,都是半懂不懂地看,忘了。”
不过——
或许也还记得一些,比如汤显祖的那出《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忽然明白,原来春园之中大梦一场,醒来的,是一个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