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书会主题---六根心,所谓六根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和佛教六识相似。这样的六根心如何应用到教育当中呢?
协会会长王小红老师拿起一支笔,问这是什么?大家回答说是笔。又问,那么这支笔在小狗的眼睛里是什么?在小狗眼睛里可能是玩具,可能是别样的骨头,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小狗觉得它没啥意思......我们不是小狗,永远也体会不到笔在狗的眼睛里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从这样一个案例当中体悟出:我们不是孩子,面对同一件事情,永远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即使你很有同理心,也不能完全体会得到。既然不能体会,或者说不能完全体会,那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孩子,对他发脾气,这样做还是教育吗?王老师就择校问题和一位会员展开了对话,以此为契机再次就教育这个话题铺展开来。在坏学校里有好学生,在好学校里也有坏学生。即使上了名校,也有被退学的,有抑郁的,有自杀的......难道让孩子考进好大学就是终点吗?我们教育的根本的点在哪里?学习是为了什么?
说到这里,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篇报道,说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做了一个对北大大一的学生和研一的学生的心理调查,得出来的数字触目惊心:30.4%的学生觉得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很厌学;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什么叫活着无意义感?无法感知快乐,无法创造幸福创造快乐,这叫做空心病。心里面有一个大空洞,不知道自己一天天干嘛呢,很没有意义感。
另一则案例:今年3月5日在美国埃默里大学读大一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去世。张一得的父亲,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一得他爹”或“老得”,在网上的育儿圈很出名。老得曾经是一位企业高管,儿子一岁时妻子离开他,老得辞职卖房,搬到郊区,全职带娃。亲手做玩具,十几年做饭不重样,记录孩子的成长拍坏了五部相机......一得在高中时就拿20万一年的奖学金,更是考上了美国知名大学埃默里大学就读。可是一得去上学不到一年时间去世了,原因不详。这样的教育好吗?倾尽所有精力培养一个优秀孩子,可是这个孩子最终却自杀了。这样的付出有意义吗?是正确的付出吗?
我家女娃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59分。当时没有说什么,其实心里不是很舒服,偶尔会冒出这样的担忧:不会以后就这样了吧?!但是由于她个子小,身体差,自觉先天亏欠于她,对她有很多包容,也就没多说。后来出门遇到一位孩子同学的家长,问我家女娃这次考了多少分?她似乎有些得意地大声回答说是59分。我在一旁偷笑,竟然还这么开心!考试之前老公帮她复习,期末数学成绩竟然是100分。老公激动不已,我也很是惊讶于娃的进步。现在娃成绩稳定,不那么高,也不那么低。
要说这位姑娘的毛病可真是不少,写作业慢,爱丢东西,不爱洗脸、不爱刷牙......时常把我和老公搞得崩溃,急了还会冲她吼上几句......缺点是缺点,但是也看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譬如善良,譬如贴心,有主见,抗压能力强等。
既然看不到全貌,那么我们给孩子空间,时间,信任,迟早会开出一朵有独特香气的,可以被我们看到的花!即使迟迟不开花,就当他是一棵树;如果树也做不成,那么就当是一株独特的植物吧。静静的矗立在那里,以自己的存在给世界增添一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