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 读书随笔记
第二站 雅不赖 怀旧小镇 20180119
街边有一个70年代的电影画廊专栏,里面贴着一些电影画报,预告什么时候放什么电影。到了时间,人们就会到旁边的俱乐部里去看。那时节,单位大院都这样,尤其在夏天的夜里。要是那电影院是露天的,人们还会带上家里的小板凳。电影开播时,人们就一边扇着扇子,一边聚精会神地看。场面非常热闹忙碌一天之后,能这样娱乐一下,大家都会非常开心,尤其在盐池这样的地方。
——摘自《匈奴的子孙》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样的画面,理应距离我已经很遥远了。但却在前段时间重新又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看似遥远的产物却如此的真实,让我有种穿越的感觉。
露天电影貌似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产物,在盛夏的夜晚,老人抱着孙子,手里的蒲扇一摇一摆,给怀里的孙子送上属于子孙之间的一份温情。我想,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回想起这样的场面,或许有温情,或许有伤感。人就是这样,每当回忆起一些事物的时候,那些事物可能定格的是一个年代。就拿周杰伦来说吧。80末90初,在学生生涯中,大多数都有听过周杰伦的歌,也许有些人不喜欢他。但,周杰伦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人的回忆。难道不是吗?如果你和我没有共鸣的话,只能说明一点,我们两个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哈哈。
再说回这个露天电影吧。前段时间,在池塘后的祠堂前的广场上几乎每个周六晚都会有露天电影。许多还是经典的香港老电影,晚上七点半,电影就开始了,我带着爱犬番薯仔在村里散步,时而会赶上电影正在播放。吸引我前去的并非是电影的内容,还是一种时代的怀旧。我牵着狗,走在寂静且不寂静的村子里。说是寂静,这里晚上确实没有什么人,如果不是有这电影,我能听到的只能是虫鸣鸟的叫声,狗吠声,然后就是灵魂与心跳的声音。说是不寂静,很明白了。电影里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
自从搬来帽峰山这边,就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但却又是这个时代的人。我出生在城市里,农村对我来说很陌生。但八代以上却又是农民。我吃的东西出自农村,二十多岁的人回到农村生活,我们这群人有了一个新名字——城市村民。
牵着狗,悄悄的站在了人群的后面,我生怕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影响到别人的观看。这一天的晚上播放的是《笑傲江湖》。长长的木凳,老老少少的坐在我的眼前,时而听到孩童的啼哭声,时而有着电话声。普通话,白话,客家话夹杂着……蓝眼睛,白皮肤的人与我们混合着……这,眼前的一切好像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我静静的离开了,正如我静静的来。番薯仔对眼前的一切谈不上熟悉,也谈不上陌生。在它的眼中眼前的一切是什么呢?这个真的要问番薯仔。但对于狗狗来说,我的开心是它最大的开心。它陪着我一起欢笑,一起奔跑,它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它只知道静静的依偎在我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家归途,喧闹的电影声渐渐的离我远去了。虫鸣鸟的声音与灵魂的声音越来越接近了。狗狗的步伐与我同步。归途中,一切都如此熟悉的寂静了。
此刻,静了……没有那么多的分别,看电影的人群中,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外国人……此时此刻,我们都只是帽峰山人。
写于2018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