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郊区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般的“树华农场”,设备可观,水源很近,交通方便,工人配备充足,可在经营到第三年的时候,却还是赔钱。那是什么问题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错用了人,场长,虽然是场长,是不能、不可、不会、不屑于到农场来监督指导一切的。”这个场长在经营赔钱,收留了流氓艺术家,股东换了新场长的情况下,又神奇的重新做回了场长!著名现代小说家老舍短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由梅峰编著,作者梅峰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研究外国电影史。梅峰编剧并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荣获台湾金马电影节最佳改编剧本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编剧奖。本部电影的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等所有主创几乎都是北京电影学院一线的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学者的身份注定这是一部带有强烈书卷气的艺术电影。
该书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工作版定稿剧本,根据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书中还收录了电影主创人员的创作阐述,导演的重磅专访以及精选的幕后图稿,分镜头表等。可以说全方位的介绍了从小说到电影的制作历程。
电影分为三幕,分别介绍了三个人物。
第一幕,丁务源,树华农场场长。他帮助股东儿子办寿宴,给股东小姐买礼物,打牌给股东太太点炮,同时也和工人打成一片,是个大家都喜欢的角色。只是这个处处圆滑的场长并不经营农场,让家禽、果园、菜园自由生长,工人自由工作。由于工人工资不高,他甚至纵容工人将农场的鸡蛋去卖,将白菜的外皮拿出去卖猪菜,造成农场更加赔钱。
第二幕,秦妙斋,流氓艺术家。这个突然闯入的“艺术家”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爱上了农场,但是他却在此白吃白住白拿,说会各种艺术,大家都没看过任何作品。“丁主任爱钱,秦妙斋爱名,内心上二人有极相近的地方,就是不惜用最卑鄙的手段取得所爱的东西。”丁主任收留了他,他们成了好朋友。在三太太的撮合下,秦妙斋和佟小姐谈了一场恋爱,而宪兵队却来抓人,抓走了秦妙斋的朋友。场面闹大了,股东们非常不满,场长职位岌岌可危。
第三幕 ,尤大兴,留学海归,新场长。新场长是专业的园艺师,实干家。来到农场就迫不及待的改革:辞退工人一批;贴上工作时间表,按时工作,不能随心所欲自由上下班;指导修剪枝叶,科学种植养殖;严抓偷盗农作物的行为……丁务源离开了,这里没他什么事了。几天下来,农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实干家给农场带来了希望。然而,由于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被秦妙斋的大字报淹没,工人罢工,几乎狼狈的离开农场。而丁主任又重新以副场长的名义回到了农场。
电影表现了“决定一个人生存状况的,是人情关系,而不是才能、业务或学识;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并拥有强大的社会人脉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努力都只会是徒劳。”一切问题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就没有问题了。人际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的,全部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有强大的讽刺意味。
小说是如何改编成电影的呢?
把小说变成电影并不容易,编剧黄石说“毕竟文学可以用抽象的笔墨漫画式的讲述一个故事,而电影需要真实逻辑去支撑每个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小说是作者通过文字来描述故事表达情感,而电影则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配合,需要演员的把整个人物形象和情节表演出来,同时还要有摄影的拍摄、美术的整体形象设计、声音的配合,之后剪辑等等,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梅峰编导介绍了电影整体的表现风格:整体美学,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找到平衡,要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摄影上,室内,封闭感;美术上,朴素,努力营造现实的真实;声音上,要以同期声强化喜剧空间内部的吸引力,选取自然环境声,渲染气氛。减少音乐的使用带来的主观诱导;整体视角是观察式的,不要强化主观介入;从最终的完成性考量,即使电影对原作有所取舍,但始终还是要跟随、还原老舍先生作品的精神基调。
改编中新增了两个女性角色,三太太和佟小姐两个人物,使剧情更加完整。最终影片确认由黑白色调拍摄,更贴近40年代的实际情况,当时留下来的摄影和画面都是黑白的;在摄影设计上,摄影退后一步,越重要的事,摄像机就越后退,越是拍摄全景。用大量的远镜头,全镜头来表达,和小说中的第三人称的叙述保持一致;在拍摄中一部摄像机,采用了库克32毫米镜头,没用太多变焦,都是为了稳定的还原40年代的真实情况。
本书的附录中还介绍了电影144分钟的分镜头表,标记了景别,内容,和时长,还有部分的拍摄计划表。对于电影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集中了影片相关的艺术资料,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方便。也给大众上了生动的一课,全方位的见证了这部电影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