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的发起源自一本书《未来五十年》,科普科学书籍“第一推动”系列的一本书,召集了25个科学家从自己的领域角度来各自写一篇以《未来五十年》为主旨的文章,合集成书。瞬间被这个主题打动有很多原因,起始点是十年前在交大安泰的研究生课堂上战略课程的教授孟老的一个视角深深触动了我的思考,就是无数人看的书都是关于过于和现在,少有人去关注写未来趋势、未来思考的书,要么是太远,要么是太虚,要么是太不确定,要么就是根本不实用,但是不去看看那些写未来的书,不去在和作者的思维互动中去尝试构建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我们培养啥战略思维?还是只是把战略、长期等词挂在嘴边说说?诚然,过去的书才可能有所谓的好书和经典和有用,写未来的书压根和经典两字无缘,或者说,你越是冲着这个思路,看大家(专家的大家,不是大家伙们的大家)、看专家写的未来书可能就落入一个巨大的局限,一如《未知》那句“让你成为专家的知识和能力,恰恰可能成为你的局限”。所以,跟着孟老的推荐和脚步,我买了一堆的未来趋势的书,十年前,然而要反省的是,根本没怎么看。
倒是最近,因为发起2070书会的动机,而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人类登月52年了,那如果从五十年后来回望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在《How to have a Good Day 七堂思维成长课》里那个麦肯锡英国分公司的老总写到人的大脑其实还停留在原始人阶段的本能性的更关注当下的食物和生存,而非考虑长远,无数人的拖延症和目标计划执行率差的根源其实有大脑本能的这部分锅。构建长期的思维方式,是很多人的一个缺口,虽然总有醒脑的鸡汤文和句(褒义)在朋友圈和各种场合提醒我们,但还是没有有效的场景和机会来做有效的训练。以及,我们比起西方,错过了整个工业时代,而这方面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而我们的整个社会的阅读和学习风气好像也不太关注这块,因为不太愉悦、也不太有用,所以我们想做点什么,发起个2070书会来一点一点去构建从五十后的视角来看待今天的长期视角和思维方式,和从推动点滴的科学科普的阅读和学习做起。而这本《未来五十年》是恰好手边有的一本,不知道是一种默契,还是因为以前看过这本留下的种子。
所以也干脆把这个主题发给书写组,尝试推动书写小组来做这一轮书写看看,看看大家视角的未来五十年会是怎样,从自己所从事领域的视角。狠显然,响应者寥寥,意料之中。一方面书写本身已经不太有时间和动力,一方面未来这个话题更没有吸引力,而吸引力这个生理设计也是前面说的人类大脑的Bug所在。
那么,我眼里的、我所从事领域和角度的,未来五十年,会怎样呢?
首先,书本不会消失。但是如同歌剧、音乐会和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成为一种体验,网络增加了知识和信息搜索收集和获取的便捷性,但阅读本身的深度沉浸会渐渐如同去亲身听音乐会一样成为一种非全民的、主动性人群的一种主动体验,因为和网络便捷性相比的那种不便捷性和繁重性。这种主动体验也和音乐会一样更有一种文化的韵味和调性,会成为咖啡一样既可以实用也可以成为一种休憩和品味的生活方式。
其次,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已被网络和科技所重新定义。虽然我很想说原始的这种学习、探索能力肯能更为稀缺,但显然是在自我陶醉,如同Z时代、数字时代长大的这一代,很多思维方式已经和上个世纪的人狠不一样。默认的假设和起始条件已完全不一样。也如同人格就是和环境互动后不断塑造出来的结果,因为这个默认假设和条件不一样的新时代的人的人格也在不断不一样的同时,社会链接方式、社会的存在方式或发生一定渐进的演变,但,我还没能力想象那个图景。
最后,我狠崇拜《第二曲线》查尔斯汉迪的做法,尝试在八十多岁高龄给自己孙辈留下一本书来传递一种智慧,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非常过时了么?隔了多少代沟?但结果发现,他写的东西是过几个世纪也不会过时。那我的疑问就来了,到底什么才是容易过时,而什么又是可以传世的东西。(别跟我讲经典,俗)。并且,我真没有任何自信在我八十岁的时候我有本事做到这点。但是,这反而成为了一种探索,是否,我们可以去推动每个人都尝试用一生在八十岁时,可以留下一种可以传世的智慧?那,五十年后,是否就是会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共建的更具人类生命力的时代和社会?
I wonder.
还有,要不要你也从你的行业和领域写一篇《未来五十年》看看?
书声 丁布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