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大学变得有多普遍,大学生变得多么普通,每年仍热有难以计数的高三学子为了能进入心中向往的象牙塔而拼搏。三更起五更眠,不少人都曾戏言,这一辈子所有的努力都在高三用完了。
有些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有些人却只能怀着失落去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却不愿意让朋友甚至于亲人了解自己的失落。怀着这样的奇妙心态,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学就在本市,甚至比高中离家还要近。在这里,颠覆了过去18年里我所见到的生活。
大一一年,成绩平平,没有奖学金,也没有惨兮兮的挂科,进了学生会,却没有选择留任,交了朋友,可惜再难觅当初的好闺蜜。
同寝有一个来自湖北的妹子,一个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衡水中学的地方。她也确实不负学霸之名,不管我何时在寝室看到她,永远在学习。没有社团没有学生会,苦行僧般的学习劲头让我不禁怀疑我高三所谓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好好学习不过是个糊弄自己的笑话。本以为是智商有不同,期中考的成绩却给了我狠狠的一记耳光。除了英语,每门成绩都亮眼到可怕。
渐渐熟悉一点才知道,原来教育差异不单单是我等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和北京考生,还有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不单是教室里的多媒体和空调,校园里的假山亭台,更多的,是老师。我坐在冬暖夏凉的教室里,用着最新的教辅资料,老师不是毕业于名校就是有多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这样一批优秀的老师,每天做的是研究高考的新动态,关心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去各种培训机构,每天心无旁骛,专心学习。
而她,要做家务,县城里的老师甚至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父母觉得女孩子不用读书,可以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暑假补课时教室里只有嘎吱嘎吱响的风扇。不同的家庭划出了隐形的线,享受不同的资源。这样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平可言。
这差距,不单单体现在高考。家庭的差距,也就带来了眼界的差距,平台的差距。
因为背后有着爱自己的父母撑腰,所以输得起,所以敢尝试。每个人的气质背后,都有着家庭的痕迹。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可我们的现在,却可以决定将来孩子的家庭。前路风雨兼程,荆棘遍地,当我们走过这艰辛的路,猛然回首,才发现满树花开是人间。
但愿在那个可以期待的将来,家庭,不再决定一个人哪怕是最初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