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出到第8集便再无更新。
等待中再度点开剧集,如泣如诉的小提琴迅速又把我拖入故事情节中。即使已是第二次看,依然不愿意错过每一个画面。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在腾讯视频。网站公然打出的标签是:美版《七月与安生》。关于剧中的女性友谊,早有许多评论。
在已知的剧情中,我看着莱农与莉拉的人生道路,缓缓展开,渐渐分叉。
有人说这是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
在她们所居住的社区里,父辈所从事的都是底层职业,莱农的父亲是法院的看门人,莉拉的爸爸是鞋匠。但莱农在爸爸的坚持下获得继续上学的机会,而莉拉在争取上学机会的时候却被爸爸暴怒地扔出了窗外。两个同样聪明美丽的姑娘,从此有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随着莱农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世界展现在她面前,她似乎足以把莉拉抛离——
但莉拉的天赋并没有使她落后太多,只要她想学,她仍然可以进入那个殿堂,在思想的世界与莱农并驾齐驱。
作为妈妈,我也发现剧中许多细节为两个女孩不同的命运做了铺垫。比如莱农父母之间的轻松玩笑,莉拉父亲与哥哥无休无止的争吵指责,莱农母亲表面强势却耐心温柔地教导子女,莉拉母亲谨小慎微柔弱怕事,所有这些在家庭教育教科书中都值得拿出来好好分析——
但不管怎样,那个贫穷而混乱的街区都是他们生命中难以抹去的印记,深入他们的骨髓。
从孩童到青春岁月,两个女孩亲近,碰撞,逃离,缠绕,似乎是同一枝条上的两朵花,开放在同一植株上;但又朝向不同的远方,剪影着不同的阳光。女性友谊之间微妙的嫉妒与相互成就,不免让人禁不住问:她们之间谁更优秀?谁是那个Brilliant friend?
莉拉天资聪敏,果敢倔强,她的美貌可以为她带来资源,她的设计天赋可令她开创一番事业;莱农优秀努力,但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她端庄规矩,美丽被埋藏在刻板的面具之下。童年时无法拥有与大人抗衡的力量,莉拉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但进入青春年代,怎么看,莉拉拿到的牌都要更好。
但接下来莉拉似乎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是因为与尼诺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吗?为了尼诺,莉拉抛下了华丽的公寓,有钱的丈夫,人生急转直下(下到哪里,期待续更中)。
这个决定其实一点也不突兀。
尼诺的父亲是个铁路工,但同时是个作家,出版了诗集,收钱替商家写软文,这使他们一家过着不错的生活:可以去海边度假,尼诺毫无悬念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并结识优质圈层中的朋友。尼诺对莉拉,对莱农产生的吸引力,一大部分来自于他所代表的阶层与圈子。这不是拜金或物质(但我觉得不能否认是加分项),而是这个圈层里的思辩与思潮,对莉拉与莱农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当莉拉第一次参加这个圈子的聚会,听着他们讨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变革,人生的意义,她内心的自卑与惶惑不言而喻,但同时她的渴望也呼之欲出。正是由于自卑与渴望的交缠,当她看到人们认真地倾听莱农的发言,莱农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她尖酸地讽刺莱农,摆出不屑的态度。但她面上表现得有多刻薄,她内心其实就有多渴望。出现在莱农身边的尼诺,成了一个诱惑,是莉拉推开新世界的一扇大门,是她启动按钮,思考世界的原始冲动。
当他们再度在伊斯基亚的海滩上见面,莉拉问莱农借书。她已经几年没有看过书了,她开始重新阅读,是为了什么?
是的,她丢掉了虚张声势的刻薄讽刺,开始阅读,开始思考,想去交流,想吸引一个人的目光,想融入一个新的世界。
在沙滩上,莉拉不动声色地讲起了书中的人物丹鲁尼。他是一个盲人,但他认为,看不见,让他的生活更好。甚至有一天,他想,如果他变成聋哑人,看不见,听不见,甚至没有语言,是不是会活得更好?
当莉拉说这番话的时候,尼诺看她的眼神亮了。而莱农知道,莉拉再一次用她的天赋成功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
丹鲁尼是贝克特的短剧《跌倒的人》里的人物。贝克特的写作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就像莱农的疑惑一样,看不见,听不见,甚至没有语言,如何能使生活变得更好?
如果把看见听见与表达作为人本身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以我的经验认知来理解,外部世界是新鲜的,生气勃勃的,充满诱惑的,砍断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意味着将内心世界置于一潭死水中,以便使人顺从地在固定的轨道中运行。
但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外部世界是阴暗虚无,令人苦闷失望的。存在是觉知自我的存在,向内寻求人生终极的意义,因为只有“我“的意识与思考的存在,是超脱外界的,是自由的。
对莉拉来说,她对世界的感受毫无疑问更近似于存在主义的理论。她一直以来的挑衅,倔强,不屈服,是面对这个浑沌混乱世界的无所适从,而丹鲁尼这一人物,告诉她,抛弃外界的干扰,遵从自己的内心更重要。
对自我的反思与觉知,是最高的智慧。从小到大,莉拉最可贵的魅力正在于此。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
提出好问题,意味着敏锐的感知,而这个问题之所以有价值,必然意味着当下的缺失。必然意味着解决它需要许多牺牲。这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悲情英雄更为不朽的原因。
但那个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的人,并着力解决的人呢?
莱农深深地理解,莉拉最可贵的天赋在哪里。因此,尽管本身如此优秀,她依然觉得,莉拉是她生活里耀目的阳光,而她只是阳光下的一片阴影。
第一季中,还是孩童的莉拉与莱农相约去看海。这是莉拉提出的主意。一向保守规矩的莱农开始是犹豫的,却经不住莉拉的怂恿,决定陪着莉拉一起做这件疯狂的事情。
莉拉带着勒农走上了看海的路。初出发,莉拉表现得胸有成竹,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中,她自信地走在前面,带领着莱农。莱农在莉拉的感染下,对远方的海燃起了渴望,她望着远方笑了——谁能说这片海不是一直存在于莱农心中呢?只是莱农那样理性的一个孩子,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渴望。而当她的内心一旦被点燃,她的理性让她拥有了更坚定的力量——莱农昂起头,跟上了莉拉的脚步。
她们越来越远离那个熟悉而混乱的街区,乌云追了上来,天空倒下倾盆大雨。前方路漫漫,尽头看起来遥远而孤独。莉拉开始放慢了脚步,她犹豫了。她落在了莱农的身后。而此时的莱农依然坚定看着路的前方,朝着她们梦想中的大海毫不犹豫地前进。
在看海的路上,莉拉曾是领导者。但最后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的是莱农。
有人说,莉拉在看海路上的彷徨,不断回望她们怨恨却熟悉的街区,代表的是她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更深;而莱农更沉醉于远方,预示了她才是最终走出那片街区的人。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莉拉或许是那个最早的觉知者,但莱农才是那个最坚定的践行者;莉拉或许是那个发现好问题的智者,但莱农才是那个执着追寻问题答案的勇者。
她们都是执着拷问人生意义,试图对抗命运的人。如果非要比较,莉拉果敢的外表下藏着天生的犹豫与怯懦,但她是敏锐的先觉者,宛如希腊神话里的悲情英雄,值得我们赞叹和哀婉;而莱农是世俗生活里的勇士,强大的内心使她披荆斩棘,渡向彼岸。
但谁又能说世俗不比神祗更值得歌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