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原来活泼好动,现在经常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家长找不出原因,希望老师帮助做些工作。
这是个初二的学生,原本性格外向,遇事有独立见解,因在班会课上对班级开展活动有不同看法,与班主任老师意见不合,有点言语上的较劲。年轻的班主任沉不住气,扬言要告诉家长,报学校处理。老师的一番话,让他又悔又怕,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一落千丈。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位学生精神受到压抑,自尊心也有点受伤。
分析这个学生的表现,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管表达方式不当,但他那些自主要求,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班主任如能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那么他的情绪波动或心理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一个人心灵成长历程中最艰难的一段。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由此产生的成人感会驱使他们用自己的标准观察思考外界事物。然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挫折,往往会出现许多心理和行为上的强烈反应,如自我否定,心情压抑。缺乏信心等心理疾病;无独立见解,遇事随大流等不良行为倾向。这样的学生,将来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当然,中学生产生压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学校违纪挨批评会抬不起头;父母离异得不到家庭温暖…..也会使人变得沉默寡言、郁郁不乐。如有的家长,在孩子的学业上期望极高,恨不得孩子考试门门一百分,剥夺了孩子正当活动时间;有的家长从自己爱好出发,强迫孩子放弃自己兴趣,按家长意愿选择志愿,诸如此类做法,极易使孩子们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中学期间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迅速,但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生理发育。尤其是初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应该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进行教育和提出要求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多想想,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情面和自尊,置孩子们心理承受能力而不顾。结果是孩子痛苦,大人烦恼。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各异,形成类型多种,有的还是交叉型的,对他们的心理疏导无简单现成方法可循,矫治也非一日之功就能见效。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