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似乎有着一种“反驳型人格”,不管别人说什么,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去反驳,总要争出个高低对错来。
反驳型人格的人,往往在交流的一开始就把氛围变得剑拔弩张。比如大家一起讨论假期去哪旅游好,有人提议去海边,感受那蓝天白云下的沙滩海浪,多惬意呀。可有着反驳型人格的人立马就会说:“海边有啥好的呀,人又多,还容易晒黑,东西又贵,去山里徒步才有意思呢。”本来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一下子就变得有些尴尬和紧张了,大家也会觉得挺扫兴的。
而且反驳型人格的人习惯性第一句就否定别人,常常把“不对”“不是”“你还是不懂”挂在第一句话的开头(任何情况下),即便你和他说的意思是一样,他也会反驳你。
比如你说:“我觉得这家餐厅的环境不是很好,我不太喜欢,下次不来了。”反驳型人格的人接话说:“不是,是这家餐厅味道不好。” 这明明是一个开放式的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反驳型人格偏偏要否定你说的答案,去强调他说的才是对的。正常的回答应该是:“我是觉得这家餐厅味道不是很好,我也不太喜欢。”
再比如,你说:“今天的太阳好大,太热了,我不想出门。”反驳型人格会说:“不是,今天天气多好啊,最适合出门。”
你说:“你今天这身搭配很好看哎。”反驳型人格会说:“不是,我哪里懂什么搭配啊。”
本来只看后半段的回答没什么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想法不一样很正常,但把“不是”放在开头真的让人不想再跟他沟通。诸如此类的对话很多,所以跟反驳型人格相处起来真的很累。
那什么时候的反驳不会让人觉得不适呢?比如你说:“1+1=3。”这个时候说“不是”,就很合理。
其实从反驳型人格的出发点来看,有时候可能并不是故意要和别人作对,也许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想法是更好的。但这种总是急于反驳的做法,却忽略了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喜好和价值观,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再正常不过了,可反驳型人格的人却很难平和地去看待这些差异。
而且,长期保持这样的反驳习惯,对他们自己而言,也容易错失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因为当别人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时,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去思考其中合理的地方,而是想着怎么去反驳,那自然就没办法吸收那些可能对自己有益的内容了。就像在工作中,同事分享了一种新的项目推进方法,反驳型人格的人可能开口就是“这不行啊,以前没试过,肯定有问题”,却不曾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创新之处,说不定这方法能让整个项目事半功倍呢。
对于我们身边有反驳型人格的人,其实可以多些耐心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平和交流、接纳不同的重要性。如果实在引导不了,那也没办法,敬而远之就好。而对于自己,如果发现有这样反驳的倾向,那可得时刻提醒自己,先别急着开口反驳,试着去倾听,去理解别人话语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世界呢。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多一些理解和认同,少一些无端的反驳,生活才会更和谐美好呀。
我们都应该努力让交流成为分享与共进的桥梁,而不是靠反驳来筑起一道道隔阂之墙。
每日一思 Da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