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史,大家立刻印入脑海的一般是秦扫六国、两汉三国、唐宗宋祖、明朝那些事儿、康雍乾盛世。。。。。。打开我们的影视媒体,霸屏的几乎是各种英雄传和辫子戏,甚至我们不是专门搞历史研究的人都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朝代——晋朝。
其实晋朝(266年-420年)在中国历史上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西晋是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它的版图在继承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上,又并入了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版图,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正统延续朝代。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里,基本没有 给后人留下什么辉煌的文明,而在西晋短暂的大统一之后,东晋政权退缩至南方,北方分裂成十六国,而充斥这个朝代一百多年历史中,基本都是战争与杀戮,鲜血与死亡,甚至华夏文明差一点在这里被掐断,汉人差点被亡国灭种。可能各个朝代都需要弘扬主旋律,因此关于晋朝这段黑历史的记录相对也就不多,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烂到历史学家都不愿去提及,现在我作为一个吃瓜群众就去扒一扒这段黑历史。
晋朝政权的合法性(或合规性)存疑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合法性的法,并非现代人思维意识里的法律,而是古代礼法制度的意思。君权神授,替天行道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思维里是根深蒂固的,一个政权交替是否符合当时的礼法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直接影响到这个政权的根基稳定性。所以就连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都要搞出一个斩白蛇起义的典故来,不管是忽悠还是走过场,反正这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否则你这个政权的合法性(或合规性)就会受到天下老百姓的质疑。而司马家族建立起来的晋朝,可以说是捡来的江山偷来的宝座,司马懿深藏不露跟随曹操打天下一辈子,司马昭弑君杀曹髦,其觊觎曹魏政权连路人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直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废曹奂建立晋朝政权,天下彻底由曹氏变为司马氏。一代枭雄曹操如果知道自己辛苦打拼来的江山居然被自己的谋臣偷走,估计得气得棺材板都炸飞吧。
门阀士族制度的局限性
门阀士族源于东汉的豪强地主,他们垄断了学术研究,即儒家经学的传授与研究。由于当时的书籍皆为抄本,极其难得,经学只在师门内传播,出现了一部分人对经济和知识的垄断。同时又由于当时实行察举、征辟制度,基本上就是推荐,入仕做官遂被一些人垄断,出现了所谓世代公卿之家。司马家族掌在曹魏政权时代就已经是显赫的大家族,在称帝掌握政权以后,更是把门阀士族的封闭性发挥到了极致,有记载,司马家族的子嗣是不外嫁不外娶的,全国各地分封的王侯将相后代出现了大量的近亲结婚近亲繁殖,司马懿再聪明再智慧也克服不了基因问题,其后代甚至出现了很多弱智,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流传千古的段子“何不食肉糜”,就是晋朝的皇帝晋惠帝的经典名言,据传其智商就有严重缺陷。如此封闭的门阀士族,阶层固化,专制而封闭,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部都团结在以司马家族为核心的皇室周围,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再加上司马氏族内部从司马炎开始变得骄奢淫逸,奢靡之风泛滥,晋朝统治阶级才经过短短十几年就变得臃肿孱弱,外强中干,这也给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八王之乱
如果一个弱智的皇帝再找了一个聪明过头且野心勃勃的女人当皇后,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不用怀疑,肯定是外戚干政,内乱频起,所有觊觎皇权的人都会蠢蠢欲动,所有因此而触动利益的人都不会坐视不管,权力分配失衡导致的自保也会自然反应,这就是中国皇权社会下的一大典型特征,皇帝是权力的中心,一旦这个中心失衡,内乱不可避免。中国古代社会最有名的外戚干政当属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夫人吕雉掌权,我没有尝过权力味道,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女人对权力居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吕雉掌权以后就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大清洗,不但杀掉了刘邦的一大票兄弟和开国能臣,比如樊哙,比如韩信,甚至把刘邦的非吕氏所生的刘氏子嗣也要清洗干净,然后把整个皇室及军权要职安排成其吕氏兄弟及子嗣,其野心之大和手段之毒真令人瞠目结舌,不过 后来在周勃、陈平的力挽狂澜下打掉了吕氏集团,吕氏集团又被大清洗,吕氏几乎被诛杀干净,真不知道这种女人是太聪明还是太愚蠢,造化弄人啊!
这说的是前朝的事,我就不闲扯,话题回到晋朝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何不食肉糜”的那个有智力缺陷的皇帝,他所封皇后经历过多次封了废废了封,其中一个皇后名叫贾南风,这个女人掌权以后直接成了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具体的宫斗戏我实在不想关注细节了,其行为作风类似西汉的吕雉,就是各种夺权——诛杀——反杀——群杀——再夺权——再群杀,司马氏与外戚之间的权利战争,司马氏诸王之间的夺权战争,具体的内乱是纷繁复杂,不再细表。。。。。。。与汉朝的诸吕之乱相比表现形式差不多,但是其造成的结果却要严重得多,八王之乱持续了整整十六年,全国上下一片哀嚎,民生凋敝,中央集权的晋朝政府其实已经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除了诸王之间的内乱外,由于饥荒战争导致的农民起义也遍地开花,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在资源匮乏的古代,弱肉强食这一自然规律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内乱不止,同时你还掌握着大量资源,那在虎视眈眈的豺狼面前你就是块肥肉了,中国的北方就盛产狼群,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五个,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统称胡人,其实在晋朝以前,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候就实行了民族开放政策,大量胡人开始入驻中原,在西晋时候中原人口中的一半已经是胡人。公园316年,晋朝被汉化的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对晋朝军队进行了血洗,西晋灭亡,中国的北方至此进入大分裂时候。公园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现南京)称晋王,史称东晋。同时大量中原汉人开始往南迁徙,中原文明被屠戮殆尽,剩余部分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北往南迁移。
在这一段纷繁复杂的乱世时期,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的少数民族在北方分别建立了几十个政权,其中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有十六个,史称五胡十六国。反正我是记不住这些五花八门的政权,史书上所有关于他们的记载也都没有任何光彩和亮点,当时的整个社会基本上都是屠杀和战争,鲜血和死亡。关于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一带的屠戮行为我已经不想提了,反正结果就是十户九空,血流成河。。。。。。。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百度搜索一下什么叫“两脚羊”,都不是人干的事情。。。。。。。。
是民族融合还是种族屠杀?
170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和屠杀,但是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着一段黑暗的历史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历史观,正确面对历史才能展望未来,正确面对历史才能够找准前进的道路,铭记历史才能上不辱先祖下不负子孙。
现在出现了一种奇怪论调,说是五胡乱华的提法影响到民族团结,在很多媒体上已经不允许在提这一段历史,前两年有某位作家被出版社强行要求改改作品,把“五胡乱华”几个字用“少数民族南下”替代,理由也是说会影响民族团结,要考虑少数民族的感情。再看我们的历史课本,已经彻底见不到着一段历史,关于晋朝也是一笔带过。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荒谬的鸵鸟思维,你提与不提,那段黑暗的历史都在那里,纵观历史,各代史学家从司马光到胡三省,从陈寅恪到郭沫若,他们关于那一段历史都用的是“五胡乱华”的字眼,整整1600年的时间里都是这么写的,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提出会影响民族团结的。我们再看当时五胡乱华的主要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少数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我们汉族还有将近13亿盈盈众生在生活,但是这种鸵鸟思维却要去照顾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的情感,那我倒要问问:谁来照顾还续存至今的汉族人民的情感呢?
民族融合是指在和平的状态,通过正常的经贸和人员往来进行交往、通婚、混居,这种状态就是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状态,这才叫民族融合。但是如果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消灭整个民族为目的的清洗,这不叫民族融合,这叫种族屠杀。试问,如果五胡乱华都叫民族融合,那元朝是否也改写成蒙古族南下?清朝时候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否也可以改写成满族南下?那抗日战争是否也可以改写成“大和民族西进”?
后记
晋朝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晦涩而黑暗,纷繁而又杂乱,很少有人愿意提及,但是这一段历史也不是没有一点亮点,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由于战乱或政权不稳,大部分归隐山林,潜心创作,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书法等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小高峰,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创造了所谓的“魏晋之风”,基本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风骨和修养得以传承至今。但是所谓的“魏晋之风”到底是一群消极避世的所谓文艺青年的放荡不羁,还是文人躲避政治迫害而耍的小聪明的自保手段,如今也还有很大争议,就看大家看问题所处的角度和立场吧。
晋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段长期分裂和战乱的时期——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