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的工具书,应该看有五六本了,不同时期,对时间管理还是有不同的感悟。
很多书籍,主要还是围绕效率、成长和短期的时间规划上,王济帆的《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关于时间管理,有很清晰的步骤、讲解,通俗易懂,属于比较大众化的时间管理工具,对于初步要学习管理好自我时间,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之所以花大时间和精力用在时间管理的工具书上,目的只为了戒掉一直困扰很久的重度拖延症。因为这,也让自己虚度了最宝贵的职业生涯阶段。
如今,在一步步学习和摸索中,基本戒掉掉了拖延症,在时间的效率和产出上,还在进一步探索。
今天对于时间的问题,突然有更多的反思。
时间管理,不应只是短期的提升效率,而应该成为一个长期的习惯。
今天在另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时间的高度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虽然意思一样,但都为了说明掌控时间,可以更好掌控我们自己的人生。
之所以要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为的是:
不要让今天的不着急,都变成明天的来不及;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今天的你,讨厌昨天的自己。
如今有多少人,今天在为昨天的自己而悔恨。
几天前,多久都联系的表哥突然找到我,一看到“在不在的信息”,心里就开始有不祥的预感,估计又是和钱相关。
果不其然,就是为了借钱而来的。
表哥,高中毕业后出去打工几年,之后回到县城,在我家小区当保安,因为刚好是同一个小区,平时家里只有爸妈住,为了图方便,表哥当保安的三四年里,都住在家里,算是省了住宿费甚至是伙食费。
如今35岁,还未婚,父母六十多岁,一直操心怕娶不到老婆,于是把家底掏空,能卖的卖了,东拼西凑就为凑到能够在县城买一套商品房的首付。
小县城房价三千多,也要十万左右的首付,全是二老凑起来的。
其他装修实在帮不上忙,让他自己想办法。
如今,房子虽然到手,但是没有钱装修,所以到处找人借,也找到了我。
35岁,活出这样的人生,一股悲凉涌出心头。
是因为没有时间努力吗?
并不是,是从来没有想过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甘愿平庸,更没有想过明天会有来不及的时候。
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选择平庸。
身边多少人,只为贪图当下的舒适和安逸,没有想过未来,更不为自己人生负责,而立之年,不仅没有尽孝,而是啃老。
虽然知道,这是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左右和干涉。
但还是感到深深的悲哀。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一句真理。
爸妈,用他们对时间的利用,让我更深刻体会到这句真理。
五六十年代的乡村,刚刚是土地革命之后,爸妈结婚时,刚好是分田地的时期。
爸妈结婚后,和奶奶住在一起,按公分,家里的田地很少,加上粮食产量不高,在南方偏远的山区,水稻虽然是一年两季,但是下一季水稻还没收成,粮仓就空了,只能借粮食度过最后的一两个月。
爸妈并没有因此就只守住那几分田,而是靠力气开荒坑地。村里的慌地很多,只要肯开荒,种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爸妈就凭他们辛勤的双手,挖出一块快土,然后种上玉米、甘薯、木薯等作物。
没过两年,家里也从断粮到开始有余粮,甚至可以卖一些作物来换取经济收入。
就为了生活能好一些,爸妈把时间都花在荒地里,耕作、播种、施肥、收成。
一年到头,从天黑到日落,始终没有让自己闲过,因为他们知道,时间就是金钱。
南方的夏天,白天很热,天又亮得早,为了完成当天的农活,酷暑时期,爸妈都是四点多就开始出门,等到十点多太阳很晒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半天多的活。
他们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用时间来改变贫穷的处境,让生活慢慢变好。
在他们辛勤的努力下,原本和大家庭混住,到有条件建起自己独立的楼房,房子也从一层建到两层。把孩子供到大学,也如愿在城里买下房子。
在爸妈身上,让我看到一股不甘于贫穷和平庸的力量,也是这个力量,推动我要珍惜每时每刻的时间,不要让今天的不着急,变成明天的来不及。
溪小雪,热爱阅读和写作。用文字记录学习和成长,记录故事和感悟,记录生活和理想。每天一点点反思,每天进步一点点。
坚持日更阅读和写作:
日更写作:194天
日更阅读:47/100
用温暖的文字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