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闲天地宽》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著名作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的散文集。这本书收录了梁衡先生的三十七篇散文,按照文章主题归集为四章,分别是:把栏杆拍遍、不如静对一院秋、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以及什么是美。
一
《读柳永》是“把栏杆拍遍”中的一篇文章,一开始作者写道: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在古代,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科举这一条路,柳永也不例外。他满怀信心地参加科举考试,在两次落第之后,写了一首名叫《鹤冲天》的词发泄了自己想法。不料这首词在民间广为传唱的同时,也传到了皇宫中,并激怒了宋仁宗。这就导致了三年后他通过科举考试,在皇帝亲自圈点放榜时的再一次榜上无名的结局。
碰了钉子后,柳永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变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难免会受到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
由此作者由衷地感叹道: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
二
“把栏杆拍遍”中的另一篇文章《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一开头作者写道: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接下来,作者详细讲述了青州“云门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并说这个巨大的寿字,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再往后,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拜谒范公祠的情况。范公祠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而范仲淹也因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为后人所熟知,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关注苍生,并为他们无私服务。
在文中作者写道:我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他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在文章最后,作者看到当年衡王府旧址,想到昔日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牌楼和山上的寿字。在对比中悟出了“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的道理,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三
《书与人的随想》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板块中的一篇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写道: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书却留存下去了。
接下来,作者用形象、生动而又优美的文字,详细展开写了书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书籍凝聚着智慧、汇集着知识、聚集着经验,因此,读书可以扩展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才能、优化气质。
但是作者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进一步,他接下来写道:“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下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总之,读《心闲天地宽》这本书,感觉每篇文章,无论意境、结构、乃至思想都非常独特,其蕴含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巧妙的构思、深邃的思想和卓然的见解。用作者在《说经典》中的观点衡量,这些文字在作者深厚积累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相信会对每位读者产生积极而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