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与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家长的做法有关系。不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不同,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教养类型的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不同。第一种,权威性家庭,对孩子既有要求又有关注。第二种,专制型,只有要求,对于孩子的需要全部不关注。第三种,溺爱型,对孩子完全没有要求,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第四种,冷漠型,既没要求又不关注。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做法来改变自己的教养类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时,报复,自暴自弃,都是家长的做法出了问题。改变做法,才能有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疑问:
内化接纳思维:转念→太好了→找理由,会不会让孩子误认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指出了他的错误,反而他不肯去改正错误呢?“人比人,乐死人”,会不会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跟比他差的人比,不思进取,养成"差不多"就OK的坏习惯呢?
回答
于家长而言:“转念”是为了避免“钻进黑暗的牛角尖”而乱了阵脚;“太好了”是为了“调整心态”而从容面对,因为“唯有面对、才有智慧”。
于孩子而言:因为我们研究发现“人活来活去活什么?活念头。好念头占上风,活得轻松;坏念头不改,永远在苦海。”烦恼来自念头,烦恼会变为心结,心结会成为心病。所以“转念”是为了让孩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太好了”是为了把“烦恼”避免堆积为“心结”。我特别理解这位家长的困惑,很早的时候我也听过这样的故事,就是家长转念凡事都会让孩子看到光明的一面,也就是往下比不要往上比,我当时也有这样的困惑。担心孩子会越来越没有上进心。后来我想了一想如果换成是我每天都在不停的追赶着别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登上顶峰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会很难受,所以我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想法。用实践证明了,孩子不会因为往下比而躺平。我经常跟孩子讲,妈妈就觉得你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小的时候他听了这个话很开心,慢慢长大了之后她开始跟我说,妈妈这个社会上比我强的人太多了,我觉得我还不是那么优秀。我跟他讲你记住你在妈妈的心中就是珍珠,妈妈看其他的孩子都是沙粒,妈妈永远相信你真的是个天才。你看你学什么都好,我有时候特别开心老天给了我这样一个女儿。后来女儿渐渐的相信了我的话也的的确确,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优秀。所以我觉得你不妨尝试放下这样的顾虑,要相信一个幸福感极强的孩子他一定会为自己去寻找属于己的梦想。
《情绪管理》
情绪并没有对错,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
1、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
2、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
3、爸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生活案例:
参加元旦歌咏比赛本是一件开心的事,第一次排练回来源儿闷闷不乐:“妈妈,我是不是很丑?”“你怎么会这么想?”“我个子小不是应该站到前面吗,老师让我站最后一排,是不是我很丑?”我抱抱他:“我们家源儿这么精神,虽然摔跤磕了门牙没长起来,但依然帅着呢!”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安慰他。
晚上源爸和我又交流这件事,说:“数学老师不是你的旧时同事么,要不让人家和班主任提提,娃说站最后一排啥也看不见,前面同学挡着他呢。”我想想,总觉不妥,咱总不能帮孩子把风雨都挡了吧。
到歌咏比赛那天,孩子很高兴地去参加了,没再提这事。
今天听了蕊姐讲林文釆老师的《心理营养之情绪管理》中的案例分析,我学会了: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但就这件事该怎么教他处理,还是有些疑惑,怎么说能让他坦然面对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呢?
要不尝试这么说:”源儿,歌咏比赛你想站前面让大家都看到你是么?一点儿也不怯场,你很勇敢哦!现在排到后面,宝贝有点不开心,是么?这很正常啊,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愿意展示自己,当老师没给机会时也很失落、伤心,甚至生气。转念一想: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我投入地表演,大家都会注意到,都会欣赏,都会给我鼓掌呢!宝贝,你也可以试一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