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方能得民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论不如仁德的音乐那么使人感动,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更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慕它。良好的政治能聚集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支持。”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童,没有不知道要爱慕父母的;长大以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兄长的。爱慕父母,属于仁;敬重兄长,属于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天下通行的。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在这儿对比的是善政和善教。善政是指政策很好、法令很完备,这个叫善政。善教是指有很好的教育体系,从小到大,从乡村里边的学堂一直到首都的大学都办得很完备,叫善教。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就是你跟一个人讲仁德的言论不如你通过仁德的音乐更能够打动人,“入人深”就是能够进到人的身心当中更深的层面。人们被感动了、内化了,音乐能够起到的教化作用就在这儿。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所谓“得民”,就是怎么能够得民心。光靠善政的确能够得到民心,但是还不够深入。要真正深入民心,是用良好的教育,让这些老百姓受到教育,内心当中追求真善美、追求义、追求仁、追求德,这时候更容易得到他的民心。
“善政民畏之”,就算你的政策很完备,老百姓也就是感到害怕。“善教民爱之”,就是我为了这个社会做贡献我乐意、我喜欢,因为我爱这个社会。这时候根本就不是那个不要触碰法律底线那么简单的事,而是让老百姓争先恐后地为这个社会多做贡献。
“善政得民财”,你的税收体系很好,你能够把老百姓的钱收上来。但是,“善教得民心”,你要真正追求的不是那点钱,而是民心、民心向背。曾经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有的国家破产了,快不行了,老百姓纷纷拿自己家里的钱出来捐。黄金、值钱的拿出来捐给国家。为什么?因为国家要是破产了,你留这点钱也没有用,到时候更完蛋,还不如我们大家一块儿努力,让这个国家先渡过难关。这就是“善教得民心”,就当你得了民心,以后这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地稳固,而不仅仅是靠政策、权力、税收。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是良能。”你不用学,你就能够会的东西,这个就是良能,就是你本来就具备的能力。你比如说小孩子一出生就要找奶吃,不需要教小孩子怎么样喝奶,只要碰到了,立刻就喝,这就是一种本能。
“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就是你不需要考虑太多,你不需要学习过很多的规范,你就知道该怎么做的,这个是良知。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孩提就是两三岁的时候。“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
“及其长”,也当一个孩子长大了以后,“无不知敬其兄也”,就是知道对自己的哥哥要尊重。那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所以“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在社会关系中,你说我跟朋友相交接,君臣之间我们一块儿共事,无非就是跟父母和兄弟的关系的扩大。就是当你能够知道“亲亲”“敬长”,你能够爱自己的父母,你能够尊敬自己的兄长,你就具备了最基本的仁和义。
核心知识点:孟子给我们谈过良心、良贵,这一篇中又提到了良知与良能。良知与良能是存于我们本心之中的善端,是本能与天性。生活中有一些技能是要通过后天学习的,比如读书、写字;而有一些是不需要学习的:我们看到柔弱的婴孩忍不住涌起的保护欲,我们看到不幸的人便会产生悲悯之心。这一刻你涌上脑子的念头,不需要经过思考、算计、计较利益得失就立即行动的行为,就是良知与良能。 既然良知良能是人的天性,从古至今为什么还不断有恶人恶事呢?因为良知、良能、良心、良贵是需要我们去滋养的,如果你不用日常的点点滴滴去滋养这一点天生的善端,那它就会随着时间推移、世事消磨而消失殆尽,人就会忘其本心,做出违背人性的恶事来。 千百年来的儒家不断讲学、教化世人,正是为了保存人性中这一点天生的、发乎本性的良知、良能。
闻一善言善思行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jǐ xī)。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chèn)疾。独孤臣孽(niè)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译文:孟子说:“舜住在深山里的时候,与树木、石头做伴,与野鹿、山猪相处,他与深山里的老百姓差不了多少。等到他听了一句好的言语,看见一种好的行为,学习的意愿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澎湃之势没有人可以阻挡。 孟子说:“不要去做自己不屑于做的事,不要贪求自己不屑于贪求的东西。这样就足够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具备德行、智慧、谋略、见识,常常是由于历经灾难。只有那些孤立之臣与庶孽之子,他们内心警惕不安,考虑祸害也很深远,所以可以通达事理。”
舜当年在深山之中“与木石居”,周围都是木头、石头。“与鹿豕游”,有鹿、野猪,跟这些动物、植物待在一块儿。“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就是深山里边的那些农夫、猎人,这种人被孟子叫做野人。说异于深山那些没有文化的野人的,几希,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特别少。就是孟子前面讲过“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我们一个人和禽兽的区别也不多,也就那么一点点。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舜怎么能够从一个深山野人的状态变成一个人间圣王呢?因为他每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个善行,“若决江河”,就是一下子收不住了。舜觉得这东西太好了,赶紧学,然后越学越多,越学越多,像江河决堤一样,“沛然莫之能御也”澎湃之势没有人能够阻挡,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就是大家觉得,我要向舜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吧,这个事恐怕不好干。孟子说,有什么不好干的,“无为其所不为”,你不要做内心不屑于做的事情,你不要去追求内心其实并不屑于追求的东西,“如此而已矣”。仅此而已。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就是德、慧、术、知,这是四个不同的技能。孟子说一个人能够具备的德行、智慧、谋略、见识,这四个东西一般是来自哪儿呢?“恒存乎疢疾”,疢疾就是灾患,就是往往是由于一个人经历了灾难,他才能够具备德、慧、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