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4 闫安
周末,参加了由贾樟柯担任监制的,金砖五国五位导演的五部风格迥异的《时间去哪了》电影首映式。有些失望。
主题“时间去哪儿了”这是一个人类普世性的命题,为何非要金砖五国才能代表?另外,命题式的编剧作文和拍片子的样式,是否会局限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创作和表达?好在五部片子的副标题分别是《重生》(南非)、《逢春》(中国)、《孟买迷雾》(印度)、《呼吸》(俄罗斯)、《颤抖的大地》(巴西)。
五部短片拼凑成了一部电影的时长,表达和演绎故事的空间和时间自然挑战性极大。很明显,巴西、俄罗斯两部就有开头,有起势之后,就快要到尾声结束了……,似乎是留给了观众“无尽的思索”,可这也太沉重了些?故事完整性方面,中国(贾樟柯导演)和印度的两部最成功。南非的,导演在努力表达一些新元素,但可看性值得商榷。
五部作品,如果非要评价最优,应该是印度的。故事、表现、主题、反差、戏剧冲突、批判性、表演、民族文化等等,都无可挑剔。说的是孟买中产家庭的老人,内心寂寞中,认识了一路之隔的贫民窟的小孩,成了忘年交,给老人和彼此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却因意外嘎然终止。最后的火葬似乎有点世俗的例行和结束,但故事的冲突转折、情感宣泄、邂逅离散等却映在观众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进而是对时间本身的叹息和珍视。
你遇到和发生的,就是“最好的!”因为你不会再有另外一条“河流”,让你同时间“跨越”。
片中,失去双亲的流浪小孩有悲苦的身世,却又天使般爽朗俏皮的性格,一如他洁白的牙齿和欢快的大笑,内心纯良缺失教育的“偷盗”。而老人则似乎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浪漫(子女评价),他的孙子,露面不多,整天抱个手机,如城市冗长呆板的面孔,缺乏年轻人的活力。
和流浪孩子们一起过生日和舞蹈,一老一少无厘头般的互动玩笑等“伎俩”,都是散发着由衷的幸福和欢乐。流浪小孩发生意外之后,再也联系不上的老人的焦虑和失魂,让观众同样心纠,一点都不刻意。
“时间去哪了?”
一切都如此的短暂,不会重来。
说说贾导的《逢春》吧。
这让喜欢贾樟柯的观众,比较尴尬。因为比较“老套了”。
在平遥古城40左右的两个景区演员夫妻,商量着放开二胎之后,要再生个娃。城市小市民阶层,生活的负重等等。间杂了时间历久,寡淡了的夫妻情趣。家庭在惯有的变化不多的轨道上运营。平平常常。
到是里面演员的京剧表演、清朝服装、武术表演,以及时代感较强的台词俏皮话,还偶尔亮眼。估计老外更新奇吧。
其他,就是贾导越来越成熟的镜头语言和场面表现。这是“财大气粗”和“技术领先”的阶段。但内容深刻和故事演绎方面,比起他巅峰时候的低成本作品,要差了太多了。这方面,有点象张艺谋和陈凯歌。艺术家的创作高峰总是如此的短暂?让人或者观众,疑虑和忧心忡忡。真要遗憾地发问“时间去哪儿了?”
至于南非的那部片子,看个开头,就犯困,然后睡觉。不好评价。大概有些穿越时空的先锋试验性质的“无厘头”吧。
对比之下,印度的,则是全程起伏和感动。俄罗斯西伯利亚背景和巴西热带雨林,对故事背景和那个破了的风琴、雨林中父子俩的口哨(两代人都用的“回家”暗号)记忆深刻,可惜,关于时间记忆跨越家庭三代人的“口哨”主题无法展开和深入。
前者,西方人的疏离、对抗,有些偏,最后受家暴的女主人公,用开了个口的风琴给重伤的丈夫输氧,有些勉强。后者,巴西的片子,则是历史的记忆。在于两代父子俩的彼此在森林里招呼“回家”的口哨。只是,故事和素材分配过散和不突出。主线变成了水库溃坝对村庄的毁灭,和父亲的去世。缺乏象征意义,对这种短片时长而言。
这种拼盘式样的命题电影作品,勉强算创新。说不上好到那里去。
而贾导似乎挺自我肯定。小贾脸型更圆了,蓄了胡髯。但比起早期作品,缺了深刻和批判。这几部片子,设问和反思,都有些勉强。除了印度的《孟买迷雾》。
没有参加之后组织方安排的贾导在线交流。有些若失。
“时间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