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工作后的第二年,也是将要结婚前的最后一个年。多年在外,加之身份的转变好像使得自己对家乡的人和事,包括自己的家庭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但是,我始终是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很多事,也觉得很多东西都很自然而然的发生,并为其中一些进步的变化感到欣喜,同时也在觉察自己心理上所起的微小变化。
自己家所在的小村子在上初中时已划归所谓的“大市”,变化年年有。早期的各种修路和建立工厂,到如今的建立街道办事处和电厂,村子里的路规整了,车库多了,路灯、垃圾箱立起来了,还有规模不大的健身场地,夏天的时候年轻媳妇广场舞跳的多,大娘大婶们好像都比较羞涩。
村子里跑着的脸红扑扑的小孩儿基本都不认识了。偶尔照面的大人里,总有些似曾相识,却不知怎么称呼,只有一声“你好”或者眼神的示意昭示着好多年前的那个小屁孩曾经多次经过和互相看见。新一轮年轻的父母在谈论着孩子的成绩、学习着他们的孩儿话,或者展示着墙上的奖状,目光里是满足和希望。邻居,朋友,继续着平日就有的熟络,我们这些陌生的回乡人,自然也是不大能进去,有点看电视的感觉。
问婚嫁问工作问学业,年年交换这样的信息,好像也是为了掩盖除此之外别无他话的尴尬。有趣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或者说太多相同看法之外的异类,反而让人耳朵一亮。二胎妈妈们多了,比小时候见过的孕妈妈都年轻矫捷,老人们对未来孙辈的性别有期望,但并不苛求。幸福的家庭各个类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这真是神概括。所幸看到的基本都是越来越好。
回到农村的家乡,朋友圈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虽然不时瞭望一下,但是有时候也想就这么短暂沉浸在此时此地好了,或者在此地看书好了。对另一个世界有些失语了,小时候那个沉默的自己好像又出现了。只是用眼睛看,偶尔想一想。或者跟小孩儿忘情地玩,或者跟家人单纯享受运动的快乐,或者遥想远方的爱人。说白了,其实对此地的参与感好像并不强。也许,这就叫回不去的家乡?卡壳的我们?
可是异乡再好,也是紧绷的时候多。家乡变陌生了,却还是会有让你莫名的松弛和喜悦,虽然也很短暂,但是,庆幸我们还有家乡可以回。就这么继续朝前走吧,加油,都越过越好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