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醍醐寺藏品展中,我俯身贴近玻璃,恭敬地与一枚曾见证日本战国盛世风貌的小册子交谈。
它比男人的巴掌大不了多少,掌心的平假名与汉字书法被丹波高原的风亲吻了半个世纪,比起刚写上去时反而更加鲜艳,犹如历久弥新的掌纹。小册子形似中国古代奏折,所记录的却与政事无半点关系,全是风花雪月。
庆长三年(1598 年)3 月 15 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赏樱会,邀请来宾撰写咏樱俳句,并特意请书法家抄录成册。 百千贵族、名仕、学者、佳人,在樱花的簇拥下,绕五重塔踟躇而行。 仕女捧出青羊毛笔和金色和纸,名流们便像舒了一口气似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顷刻化身为训练有素的军士,经由心脏、手臂、掌心、笔杆、笔尖,列队行至纸上。 那一天,众人创造的俳句竟达几百首。 在同一座寺,赏同一院花,被同一个太阳的照耀,身边也未曾走过不同的风,众人写下的却是情致各异的句子,没有一首完全相同。 这地球上只有人类懂得赏樱,使用文字,也只有人类能创造这样的奇观——修辞的奇观。
人类为何创造修辞?在修辞学的发源处,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归结为两大功能,一是“说服的表现技术,一是“艺术的表现技术”。 因而,历史上的修辞学变迁总是朝着这两个方向曲折地摇摆,并且将看似矛盾的两面性一直保持到近代。 **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学者佐藤信夫没有简单继承传统修辞学的二元结构,在他看来修辞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予新的认识以形式”。
修辞绚烂,恰如樱,有的繁复精致,有的返璞归真,有的别具一格,有的咄咄逼人。如果说盛开的樱花是大自然赐予的奇观,那么人类文明中的修辞之花也可谓巧夺天工。所以,要提到修辞,思来想去只有以樱花做例子才相称。
**试列举佐藤信夫代表作《修辞感觉》《修辞认识》中的几个辞格,在佐藤的陪伴下纸上赏樱。
**
鹳巢高,山风外樱花闹。
——松尾芭蕉
鹊在一般印象中本是吵闹的禽鸟,“鹊巢高”三字却显得寂寥,高高鹊巢与烂漫樱花,形成一静一动,一孤寂一喧嚣,形成“对比”辞格。山风本无形如何有“外”,时空变形创造出新奇体验。
不愧为诗圣,短短句中包含诸多妙处,暂且把注意力留在“樱花闹”一处。若用“樱花开”、“樱花盛开”、“樱花烂漫”、“樱花连成片”等表达都不足以表达作者感受到的,唯有用“闹”代替实事求是的表达。在传统修辞看来,“开”是一般表现手法,“闹”是情绪性表现手法。但在佐藤的话语体系中,是一个“隐喻”,与书中解释川端康成《雪国》中“蜻蜓成群流动”同理,“与其说它是情绪性的表达,不如说是为了准确表达事态而回避了已变得毫无约束力的一般表达。”[1]
不见方三日,世上满樱花。
——大岛蓼太
在大岛蓼太看来,樱花不知怎的就于三日内铺满世间了,他想破脑袋也想不通。我和大岛用的都是夸张的修辞。
不必说足有两千门人的大岛蓼太,就连江户时代街头鞣兽皮的屠户和玩人偶的孩子,每个人都能拍着胸脯告诉你,樱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何止三天。
夸张,正是“特意为暴露而说的谎”“为着导向真实本身”[2]。 与比喻一样,夸张的手法是为了对抗语言本身的虚假和词不达意而生,而其对抗手法又恰恰与比喻反其道行之。 比喻,不管是隐喻、换喻、提喻,都是精巧的工笔画,围绕真实世界,唯恐不精确的辗转渲染。而夸张,则是横刀立马的雕刻家,通过大胆裁切让真相从原石中迸出。
欲保樱花长不谢,恨无大袖可遮风。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中,两位贵族小姐植了一棵樱花。一日东风吹来,落英缤纷飘落,不禁与侍女一起吟诗。爱花心切,恨不能有一张无限大的袖子为花遮遮风。此处用的是“传喻/侧写”法,对花的美只字不提,只写看到花落的人护花心切,花的美和珍贵意在言内。
与五十岚力对侧写的定义“不从正面而从侧面,借客写主,依他表自的一种辞格”不同,佐藤的独到之处在于“一切视点相互都是侧面的”,正面和侧面,主体与客体本就是相互转化的。我不禁疑心,只有在深谙阴阳道的东方文明土壤中才能生出这样智慧的言论。佐藤所论述的与其说是修辞,不如说是高超的哲学。这或许正是修辞学之木在西方一度枯朽,在日本却结出别样味道果实的原因。
19世纪中叶,西方修辞学在欧洲和美国从殿堂隐退,逐步走向高阁。 同样是19世纪,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种子,首次飘落到岛国日本,日本人自此种植自己的修辞学理论。 喷火的两翼巨兽轰然倒地,再次醒来时已覆盖着东方的鳞片。 太平洋两端,太阳落下又升起,这一次黄昏与黎明之间经历一百年。
如今,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飞到京都赏樱,都可以读到日本人咏樱的诗句译文,也都可以阅读佐藤信夫所著的修辞学经典《修辞感觉》《修辞认识》。
忽见落樱返枝头,原是花飞逗蝶舞,在修辞中赏樱,亦在樱中赏修辞。
参考资料:
[1]《修辞感觉》,佐藤信夫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P86-87
[2]《修辞感觉》,佐藤信夫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P151-152
PS:写文需要正反馈,看完请留个喜欢,或关注我持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