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是难得的家庭时光,我们坐在电视机前带着孩子一起看了沈腾、马丽的新片《抓娃娃》。
整个片子继承了沈腾、马丽一贯的诙谐、幽默,加上了最开始贾冰的助力,使得整个片子的幽默感爆棚,让我们全家时不时都会大笑起来。这就难能可贵了,因为我们家的小朋友是在国外长大的,很多国内的搞笑梗是不明白的,这片子里大部分的桥段能让她们跟着笑,说明包袱选的好。
最开始我以为抓娃娃说的是那个投币游戏。直到片中回忆几年前,主人公一家为了孩子从小吃苦长大,放弃了物质条件优越的土豪生活,回到了自己长大的破院子里,我才明白,这里说的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说实在的,我真地佩服这对父母,真是用心良苦。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苦”的世界,两个大老板装穷,整的家里连个电视都没有,平时用水都要利用水表的公差,把水一滴滴接到盆里,防止水表走字。一家人晚上就是看书,还都是管“邻居”借的。当然了,孩子看的是书,大人看的嘛……是书后面的手机。
可以说整个过程是好的,结果也是好的。孩子长大了,要高考了,而且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孩子。可是家长忽略了一点。这孩子从小就接受他们的“精英”式灌输,耳濡目染都是“邻居们”的琴棋书画和爸爸的人生鸡汤,早就比他们还精了。有了自我意识和判断能力的孩子早就发现了端倪,最终选择在高考这一天向他的家长发起了报复。
这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一直都走在父母铺好的路上。而父母却一直给他做出了一副这路是他自己的选择的假象。孩子唯一一次选择,是在捡破烂儿来到一个小卖部,看到了敞开的现金抽屉却无人看管。他选择了帮店主关上抽屉,没有拿人家一分一毫。其他的捡破烂、被同学欺负、甚至自己唯一一次小算盘,想借着七天无理由退换蹭人家的平板电脑玩儿几天,都被父母给算计了,连青梅竹马转学都是父母安排的。
到了最后一刻,真相大白,孩子的世界崩了。但好在这几年良好的吃苦教育给了他强大的心里素质,他没疯,也没做出过激的事情。他选择了自己的路,真正自己的路,不再听从父母的话考清北,而是去开心地奔跑。当然,他的同父异母的大哥做得更绝,人家直接带着美国小男朋友爬珠峰去了。
这片子很值得反思,从最开始因为老人惯孩子父母决定开始穷养,到中间所有的机关算计,都折射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一种极端状态。而细想下来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让她们完成自己小时候没完成的事,让她们学这个学那个,做这个做那个,跟片中两个家长其实没有区别。只是没有这么离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