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般瀑布流式开发流程来看,移动APP产品设计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
需求分析
1.1 需求搜集
1.2 需求筛选
1.3 需求说明书交互设计
2.1 功能确认
2.2 信息架构设计
2.3 低保真原型
2.4 设计初审
2.5 详细设计
2.6 复审视觉设计
3.1 配色设计
3.2 ICON设计,动画设计
3.3 高保真原型开发测试
运营运维
交互设计,UI设计可对应于传统软件产品的详细设计阶段。开发流程上和传统软件流程并无太大不同,但各阶段的考量点,进行方式,工作产出等却有了很大变迁,这主要源于移动端的操作方式和PC端有较大不同,直接衍生了【用户体验设计】这门学科,并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下面以Jesse James Garrett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一书中对用户体验要素分层的思考框架,来描述一下各阶段的主要思考内容与思考方式。
1. 需求分析
可以很明显看出战略层,范围层是需求分析时应考虑的内容。
1.1. 战略层
此阶段我们需要思考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怎么帮助用户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怎样持续帮助公司赚钱?也即产品的用户价值是什么,商业价值是什么。
用户想要什么?核心用户场景如何?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经营者想要什么?怎么给用户带来利益?怎么给经营者带来利益?怎么给公司带来利益?
产品未来3年如何发展?是否有竞争者,差异点在哪?产品现在所处的区间是否有巨大优势且可以成功?
1.2. 范围层
明确产品的商业目标与用户目标之后,我们需确定产品的核心功能特性。
一个产品中,功能不需要太多,通常1-3个核心功能特性就足够,杀手级功能甚至1个就够了,比如微信的语音聊天。
产品经理,设计师通常面临的挑战是:做新产品时输入方太多,点子太多,如何选择?做改版时,如何减小对现有版本形态和利益的影响?这时如何做决定?反思一下我们的目标吧,哪一些有助于实现目标,哪一些没有帮助。
2. 交互设计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从结构层与框架层的角度思考问题。
2.1. 结构层
重点思考信息架构和交互流程,思考结构的表现方式,如页面流程,导航布局等。
用户关注最多的,一个产品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个阶段基础打的好不好,流程是不是顺畅,功能是否满足,操作是否自然,效率是否高等。
2.2. 框架层
这时我们就要设计每个界面了,首先需明确的是数据信息如何设计组合,导航如何组织,再具体到每个界面。
这个阶段就是海量的设计准则,设计经验、灵感大量应用的时候,界面中每个元素如何布局,大小,位置等各项细节都需要确定。
足够精细的交互稿,可以提升产品结果品质,帮助视觉设计更好地进行视觉创意,帮助开发测试更准确理解产品设计。
3. 视觉设计
很明显这是表现层的内容,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看到产品时用户的直观感受,是小清新,还是专业,还是有趣?
一个产品经历了各种打磨,终于到最终呈现的阶段。虽然产品设计背后的业务逻辑、功能巧思、开发创新非常多,但是用户看到的感官部分,表现层设计是最多的。
传统2B软件往往固守自己的专业化形象,忽视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的用户眼睛的需求,最终开发出的产品被广为诟病。
4. 开发测试
设计阶段已经完成,开发如何实现的有效率,不偏离设计初衷,需要开发人员与设计人员保持沟通,必要时双方做出妥协。
再好的设计,半天出不来都是白搭,再炫的创意,也还需要开发的支持。
测试人员则需要真正理解产品的核心功能需求,设计目标,保证产出与设计的一致。
5. 运营运维
产品已经完成,如何推向用户,如何诉求产品用户价值,收集用户反馈等,就是运营运维的工作。
以上各个阶段并非完全独立,需求分析阶段交互人员,测试人员,运维人员最好也有参与,下一阶段发现新问题,上一阶段可能需要重新迭代修改。
总之,一个产品的产生更新过程,是各阶段各人员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