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主要的目的就是带领学生梳理本单元核心概念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对于碎片化知识的识记还是基本到位的,但在题目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问题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缺乏深度思考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毕业班考生来说,近两年的中考方向主要为学生对于真实情境的迁移,不仅仅考察对于知识的实际和简单应用,更加注重学生从所给的情境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本届学生主要的特点为学习能力和认知习惯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主动性比较差,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懒于思考,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因此,同样的复习课上,选择两个不同的班级进行了对比教学。其中901班的授课方式为公开投票选项结果的形式,902班为隐藏投票结果形式。分别对于以下题目进行可投票。
通过以上两个班的投票结果反映出来的基本问题都是学生对于酸性溶液和酸溶液的区别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主要原因为教材和课程标准上对于这两个概念差别的解释仍然是比较抽象的,都是基于溶液电离的角度来解释,在没有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学习的基础之上,初中生对此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通过小组统计图可以看出,第一次投票的时候两个班当中每个小组都有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但是同样在经历了小组讨论后,很显然902班已经解决了问题,901班原本选择正确的同学也全军覆没。很显然901班的学生在见到了“大多数”的选项之后,选择放弃深度思考,而去跟风盲从。而其实总体水平差不多的902班,在没有看到统计结果的情况下进行了两轮的讨论,已经圆满的解决了问题,说明学生是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的,差别是901在有导向的前提下选择了躺平,而902在“绝境”下选择了脱离舒适区。
传统填鸭式教学也让学生习惯于躺着张嘴等喂食,而懒于思考和动脑,认为自己把老师讲的全都写下来自己就学会了,这何尝不是他们的“舒适区”呢?这种躺平的心态一方面是传统教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随着学习难度和深度的增加,学习能力开始出现分层的无奈之举。如果说麻吉星1.0的作用是通过数据“倒逼”教师改变教学行为,那么麻吉星2.0 就是在改变学生的教学行为,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行为,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当下,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课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也要改变作为学习的受众——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