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用“印记”APP说了一篇日记式的文章。回头看看发现思维方式太过平铺直叙,缺乏艺术性。我想,我是在生活中太过沉默了,还不善于说出什么不同寻常的话语。
我这几天徘徊于微信、简书和豆瓣,看各种文章、诗词、书评和影评。看得多了,对于那些才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那些读了第一句就开始觉得平淡无奇的文章,我是真的无法逐字逐句地读下去的。再或者,有些文章堆砌词藻、重在抒情。写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就一直太情绪化,好像全世界就属他最惨。要写快乐,就只是简单地写怎么个快乐法,却缺乏如何通过不断的考验才最终得到这快乐的。单薄的好似一张空白的纸张,没有厚度,深度,更没有张力。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立意肯定是高远的。它也肯定是贴近真实的。写文章,难的不是它的技巧,难就难在毫无偏差地写出生活的复杂度和矛盾感,写出我们的两难处境。文章也虽然看重详细的安排、结构的斟酌,但是,有了好的立意后,这些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举个例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个立意好,还是,
人生如茶,如诗,如歌……
这些司空见惯的立意好呢?
你要知道我们看惯了这些东西后,再次看见肯定引不起自己的新奇感和趣味感,就像同样是比喻。你喜欢,
人生天地间,就像一笸箩芝麻里的一粒芝麻。
还是?
人渺小的就像一只小蚂蚁。
总之,拥有了深刻而独到的思想后,再提起笔时,你会发现写作这件事仿佛是为了完成某种揭示性质的任务,而不是只是枯燥地去记录,只是把一天发生的事情的过程写下来,那样就有些味同嚼蜡了。
小说的情节很重要,电视则重在剧情的发展。当下,一部IP大剧,动辄就六七十集,由于有原著的支持,即使剧情发展缓慢,看过原著的人也乐于去期待接下来会上演什么。
其实,小说重要的不一定是情节,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我们作为读者往往更加注意的不是这个人接下来做什么,而是这个人在这本书中,他前后有哪些变化,他的灵魂是怎么由浅薄无知到复杂多疑的,我们要把这个过程写出来。而不是只注意高潮情节的描写。
我们自然不会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只有理论缺乏实例的文章。
我们自然也不会喜欢那些只写出生活的苦难而毫无生活趣味的文章。
写作要尽量还原真实生活,却要在立意上不同于多数人,写出多数人看了会觉得眼前一亮,从前竟是白读了那么多文章之感。
我以为:写诗词重立意,写文章同样重在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