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怀念他的故乡,应该是从味道开始的吧。至少我是这样的。
其实我特别害怕别人问我是哪里人?因为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籍贯是邵阳洞口,我的出生地是湘西怀化,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我的初中和高中是在邵阳完成的。后来到了长沙上大学工作直到结婚生子落地生根。
虽说吾心安处是吾乡,但我想我的第一故乡应该是我的出生地,湘西怀化吧!
我所居住的小县城,其实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混居的地方。在四面环绕的山上时不时可以看到吊脚楼,还有很多的寨子。
因为多民族混居,所以从小就目睹了很多不一样的习俗。说到食物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的粽子。
现在我们看到的粽子都是小小的,用粽叶包成个各样的形状,有三角形的,有圆柱形的。粽子里面的馅也是丰富多彩。有只放纯碱做成的原味粽,有放红枣,花生的,有放咸肉,腊肉的,还有蛋黄的,甚至还有各样口味的水果粽。
但我印象中的粽子是用刀切,用斧头砍的。
记得每年的端午节,寨子里的男人们就开始练习划龙舟,因为我的故乡有一条河叫沅江。这条河流转千年,而纪念屈原大夫的龙舟比赛也沿袭了下来。
端午节的时候,个个寨子就会派出他们的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寨子的男人都非常重视,这意味着男人们的力量和寨子的荣誉。所以四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准备练习,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条条的龙舟行驶在江面上,那些壮汉都奋力划桨,大声吼叫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江面,煞是热闹。
当男人们拼力量的时候,女人们也不闲着。她们早早的准备端午节包粽子的食料。
首先是摘取包粽子的叶子洗干净以后晒干。全国各地,包粽子的叶子五花八门,有芭蕉叶,芦荟叶,桐叶等等。
小时候看大家摘绿绿的,大大的叶子都统称为棕叶,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南方包粽子用的最多的叶子就是箬竹叶,也叫棕叶,是植物箬竹的叶子,出来的粽子自带清香。
根据记忆应该大家用的就是这种叶子吧。
将绿绿的叶子摘下来,清洗晒干后,到了端午节的那一天,将糯米清洗好倒入桶中放到大火上去蒸。
蒸糯米的同时,也将年前准备好的腊肉,放入热水中煮熟。切成一长条的肉片。等糯米饭煮熟,就将腊肉片混入其中。将粽叶一层层包裹。
大家做粽子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大。做成一个长筒形里里外外包5层粽叶互相缠绕。大的足足有40厘米,三四斤重。包好以后再放入大火中去蒸。蒸熟后放凉吃的时候要用刀切。
切的时候糯米是软的,切到中间腊肉又是有点硬硬的感觉。加了碱的糯米已经成了黄色,中间的腊肉条白里透着红,闪着金黄黄的油水。浓浓的棕草香和糯米香,加上独有的腊肉香三种香味混在一起,让你的食欲大开。
一口下去,软软的糯米,有弹性的腊肉,糯米饭的清甜和腊肉的咸味融在一起。让你的整个味蕾都随之沸腾。吃一块粽子整个肚子都满足了。
这么大的粽子,当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端午节的时候,寨子里的女人都会聚集在一起。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洗糯米,有的洗叶子,有的负责包,有的负责剁肉,有的负责蒸。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有的时候还会唱起山歌。整个村落里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大家享受着节日的气氛和劳动的快乐。
而我和小伙伴们围着寨子里面乱跑,时不时去看看粽子有没有蒸熟?当粽子蒸熟的刹那,我们就会抢着到灶台上去观摩切粽子。
只等切出第一块可以马上抢到手,抢到手以后一边吹着热气一边拨开粽叶,抓着糯米团放进嘴里使劲嚼。一咬下去,腊肉的油脂就流出来。真的是满嘴流油。
一块粽子吃下去,基本上一天都不要吃晚饭了。中午吃完粽子就跑到江边去看划龙舟比赛。
所以童年的记忆是充满了粽子的清香,还伴随着划龙舟的热闹l。
如今,离开湘西已经快30年了。每到一个地方也吃到各样的粽子,但最难忘的还是故乡的大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