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今很多人都在说我要学习,我要一年读多少本书,以至于社交圈子里时不时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晒书单、晒阅读计划。。。林林总总。
但是,如果没有掌握读书要领,不知如何通过阅读汲取营养,化为己用,那一年读几百本,上千本书又如何呢?知识始终还是别人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打磨的是《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本书。除此之外,文章里还会穿插一些其他相关经典书籍的内容,总的原则就是将读书这件事说透,做到方法简单,效果明显~
先来简单介绍下这本书吧。书名:《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出版。作者:秋叶,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学工处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微博、微信界大神级人物,此处省略300字。。。
相信开始读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都是希望通过阅读图书来提升自己的,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书中作者列举了10项容易出现的读书困惑。合并同类项后,我将“把书读透”这件事,总结成了以下6点。
1读书的初衷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尤其是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脱离了家长老师等一切人的督促监督,为什么还要一年读多少的书,听多少的课,写多少笔记。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的目的在哪里?这时,书中的一句话猛然触动了我:真正读懂书的人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看书是一件快乐而重要的事!是的,我们读书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只是快乐,只是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像柳比歇夫,秋叶大叔一样,忙中偷闲,利用所有的可用时间读书、收获、成长。如果一定要在读书的目的里加上更加功利性的东西,那么这件事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呢?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答案是:肯定不会超过半年!这里尚且不谈情怀,单纯的爱好和喜欢就可以支撑我们将读书这件事持续一辈子!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尽情地去尝试,记得回来分享下效果哟~
2我们读什么
选书是开始着手阅读的第一步,同时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性一步。作者的观点是:选书类型要丰富,但是读书过程要专注。也就是说专业要一门一门的学。万万不可,今天看一本心理学,明天又拿起了经管类,第三天想起来我还有一本PPT的制作技巧没看……典型的狗熊掰棒子,最后不管看了多少都是空空。
(1)根据图书种类
工具书:参考书,查阅时间不定。
专业书:读通一本专著,通过主题阅读构建知识体系。
视野书:涉猎不同领域的观点,丰富视野维度,增加与人沟通的谈资。
潮流书:保持对时代的感觉。
这四种书在自己阅读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是随着成长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的。义务教育时代,工具书占比会相对多一些;到了大学、研究生以至工作刚刚起步的几年间,专业书会成为重中之重,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打造立足之本。待到基础夯实,工作稳步发展的阶段,视野书成为拓展思维的有效利器。最后,为了与时俱进,潮流书作为床头案边的日常必备,在各个阶段都会有其一席之地。
所以图书的选择与个人发展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在什么时候看什么书,研究什么事。这与《论语》中所说的“不逾矩”不谋而合。倘若我们不按照这个规律来选书,在刚刚工作的时候追求博览众长,不求甚解。那么在周围的小伙伴们成长为行业专家的时候,你能拿出什么核心竞争力来PK职场呢?
(2)根据自身基础
常常有小伙伴说,某某书口碑特别好,可我就是看不进去,每次打开读几页,就不知不觉神游到何方去了~我要说,这个时候你需要放低姿态,往入门的方向选择,在将入门类的作品读透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神作”,相信你一定会手不释卷的一气呵成了。
这就是自身基础决定了你的阅读书单。所以,大神推荐的书单固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仍然需要自己去选,去判断。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你的水平,你的需求。同时在选择书单的过程中,你的搜索技能、辨识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交友机会哟~总之,选书其实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轻易跳过的话,未免有些可惜。
(3)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书籍类型+书单”,比如“管理学经典书单”,“心理学经典书单”,会得到很多人的推荐结果,然后根据自己的成长阶段和基础能力进行辨别选择。OK!应该读哪些书就出来啦~
3不同书籍不同读法
(1)专业书籍
我们可粗略地划分为“好的书”和“不好的书”。小伙伴们,这里可不是我在偷懒,其实分类越简明越能达到操作性强的效果呀。
好的书是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不存在假命题、隐含的价值冲突以及不可靠的论据推导。这样,将上面的标准反过来,就是另外一类书的定义了。这里需要注意,划分界线不一定是全本书,在部分章节或者段落,只要符合上面的标准,就可以按照“好书”来进行阅读和学习。
-》好书:
一定要精读,摘录经典句子,记录观点及推导过程,梳理出逻辑框架,在不断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将作者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搭建本领域内的成熟知识体系。
在掌握了书中的基本观点后,要与实际相结合,无论是实践类的书籍还是纯理论书籍,都需要在结合实际的思考和实践中证明真伪,吸收整合为我们的“独家秘笈”。这里作者做了一个比喻:容器与搅拌器的区别在于,是原封不动地进出,还是打碎研磨后混合成自己的内力,等待时机爆发。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今年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所以说,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谓捷径是永远走不通的。
-》不好的书:
难道就直接摒弃吗?不是的。通过这类阅读,可以让我们去分析书中观点差在哪里;思维缺陷在哪里;与好书对比,有哪些需要改进深化的地方。不好的书可以为我们清晰的指出该领取的雷区,躲过自己在创作中容易掉入的陷阱。往往学习优点需要我们刻苦努力,深挖细究;而避免缺点相对来说会容易很多,只要知道问题所在,就可以下意识地在实践中的绕开陷阱,向着目标大步前行!
总结成一句话,我们读专业书就是要完成:看得懂-》讲得出-》有意识运用-》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出来。只要完成这四步,一本书就算读透读懂了。
(2)视野书和潮流书。
可以在消遣休息的时候来略读,头脑中有个大概印象。如果有一天要把其中一个话题当做研究对象来对待,自然也就变为了专业书“待遇”,通过不断的精读深耕,扩充知识体系,自我提升不要来得太快哟~
4读书时间如何找
(1)控制好读书的量,不是越多越好。其实按照上面说的方法去做,也不可能像有些文章所说的“一分钟读一本书”,“一周100本书”这样。书中作者的推荐是一个月有效读书两本足矣。
(2)做好时间管理。每个人的24小时是怎么分配,怎么利用,效果往往大相径庭。这是一个大话题,后续会有专门的分析文章。总之,将每天的时间规划利用好,在原始喜好的驱动下,没有时间读书是不可能的。
就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吧。由于家里有宝宝,所以现今流行的“你和大神的差距就在下班时间”完全抵抗不了作为母亲的爱子心切,指望下班啃大部头是绝没可能的。那么,我选择了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公司,与保安叔叔、保洁阿姨们一起打卡,报道。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体验过,这个时候的办公室空无一人,而且自己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更重要的是不会出现突然响起的手机,猛然跳出的对话框。这样,一天的学习时间就有了保证,而且一旦形成了习惯,早晨起床分分钟没有任何的困难~
(3)要营造一个读书氛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最好达到可以随时获取到阅读材料的状态。并且推荐大家投入部分资金成本,有了物质和环境的双重刺激,读书效率肯定会直接上升一个层次,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碎片阅读怎么破
书中作者的一个观点特别经典:碎片知识就是看到了会激动一下,然后过不了多久,又被新的碎片冲刷掉,了无痕迹。
这句话不是说不能进行碎片阅读,而是说,在做之前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自己头脑中要有整体的知识体系框架。这样,当我们阅读到碎片知识时,自然而然地将片段纳入到系统中去,成为整体的有益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而如果头脑中空空如也,今天看到一个片段(也许是结论),明天又看到一个片段(没准是开头)。最后呢,能成立系统,实现成长才怪!还是踏踏实实的啃经典吧,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呀!
6阅读的乐趣
我们不是苦行僧,没必要每天把自己弄得惨兮兮的去学习、啃书。个人认为,每个人在阅读中体会到的乐趣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一个原点,那就是对读书这件事的热爱。所以乐趣需要自己去开发,去体会,乐在其中才能有所收获~
在充分热爱读书的前提下,量体裁衣选择书单,精雕细琢吸取营养、搭建体系,将读书时间固定,利用知识碎片进行完善,从过程中发现乐趣、反作用于热爱的初衷,从而形成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小伙伴们,读书这件事是不是就更加透彻,一目了然了呢?
后记:仅仅是序言部分,就洋洋洒洒的成了这么一篇文章。如果没过瘾,下一篇我们接着聊读书笔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