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当道的时代,除了社交软件,你还有什么跟朋友联系的通道?微信好友越多,为什么你倍感空虚?纵使有三千个微信朋友,能够让你倾吐心中块垒的又有几人呢?
以前想念一个朋友,我们给他打电话,现在想念一个朋友,我们追踪他的微信。但还是有些朋友选择停留在网络之外,过着与微信绝缘的生活,例如李功。李功在韶关教书,而我工作最早也要九点才能下班,两人的时间要能凑得上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每隔一阵子就相约见面,在深夜的小酒馆里,搭配烤串,以彼此的近况做为下酒的材料,也只有这样我才能了解他最新的动态,毕竟他不用微信。
在社交软件统治全世界的今天,能安然做他的化外之民,颇有一种独钓寒江雪的孤冷,也像坚持自己用卷纸卷烟草一样,几乎可说是一种个人风格了吧。
我自己加入微信的时间也算晚的,若不工作需要,自己又想研究看看微信究竟是怎么回事,说不定现在也没有微信账号。因为我总觉得,微信这种彷佛有着某种一不小心就可能失控的危险。微信是一张个人面向公众布告栏和传声筒,传递与交换讯息的速度既快又广,却也因此而容易招惹是非,更容易失去个人隐私,所以与它维持安全距离是必要的,私事不能说,心事也不能说,说了十之八九要后悔。
不能告诉微信的私事与心事,只能告诉值得信赖的朋友了。但纵使有三千个微信朋友,真能听你倾吐心中块垒的又有几人呢?真正的感情,还是得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感受。就算与某个朋友在微信上互动得再热络,中间还是隔着终端机的海洋,感觉其实并不那么精准。毕竟如果没有近距离地感受到他的气息、碰触到他的肢体、看得到他的表情,又怎能听得到他心里真正的声音?
所以,当我因想念某个朋友而去看他的微信动态时,总不禁要思索,这些轻描淡写的文字背后还有哪些隐藏的讯息?他快乐吗?最近好吗?如果可以的话,还是约出来见见吧。
就像纸本书很难被电子书取代一样,见面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情感这种东西,也终究不是在计算机、手机或iPad的两端想象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气味、温度与拥抱,面对面的表情、眼神与微笑,再先进的产品也无法制造。
见面的当下,那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心境所交织而成的感觉与气氛,后来都会成为偶尔掠过心头的回忆,那样进入心里的画面,永远无法被任何电子产品所取代。三千个微信好友,不如有一个可以一起谈心的朋友。所以,哪天约他见见面,一起散散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