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最早是从某乎推荐里知道的,钱穆老先生的史学名著,一部中国通史。
这本书,我才看到三分之一时就已经被深深的迷住了,史料之详实、语言之精准、思路之清晰,让古代中国立体丰满地在我脑海中真实闪现,不是小说里的那种生活细节的展现,而是更高层面,从政治体制、学术思想、文化走向、社会形态多角度糅合,将历史命脉整体串联。读起来,犹如高山俯瞰风景一览无遗。
由于本书采用竖版编排,繁体撰写,文言居多,非中文系出生的我初始读来有些吃力,但是越看却越入迷,阅读上的小阻碍被本书的深厚底蕴所征服,已不成问题,反而觉得读古文真是一种享受,那种文字的张力很强大,对比怪不得现代文被叫做大白话。
人不自知而不明,本书史料详实,对中国古代史研究透彻,可谓博古通今。因为我很喜欢看言情小说,里面就有一类叫历史穿越,通过小说里也了解到挺多的历史文料,但是也仅仅是知道个概念名称,背后的来龙去脉,往往无从深究,只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容易各种混淆。所以在看本书时,对里面的很多记载描述都有种亲切感,原来混乱的认知也得到拨正,就像是一个个点被分门别类的排列好然后有序地串起来,形成一条历史线络。
例如,很多小说里有提到的位列三公,那到底是哪三公,三公是并列平行的,还是有先后?三公的由秦而来,在西汉得到稳固,分为太尉(又称大司马大将军,主武,管理内朝,)、丞相(又称大司徒,管理外朝)、御史大夫(又称大司空,副丞相,协助管理外朝)。三者之间设定是有先后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因为太尉多是宗室列侯出身,属于帝王权贵集团,丞相御史多是儒术,定位于家臣,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国理念下,当然太尉要高于丞相。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了本书后,深感自己史学知识的浅薄,也为自己没更早进入相关学习而惭愧和遗憾。
不像高晓松等耕读世家,拥有丰富图书、导师资源。作为一个小县城普通家庭的孩子,儿时家里几乎是没有书的,家长也没这个意识,所以无从机会熟读经典。中学时代的我不偏科,虽为理科生却也很喜欢看历史课本,经常翻看里面的历史小故事,但也仅仅止步于喜欢翻课本。
小时还可以从客观经济条件差来辩解,但是大学工作后,有了选择的权利,自己还是没有意识到需要补充国学史学经典,而是更多的去买了技能工具书、职场成功学或娱乐小说,仍然局限在小县城的狭隘视野下。没有人指引也是一个原因,只能自己摸爬滚打,难免功利一点。
年近三十才开始接触这些国学史学经典书单,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更明白我们与高晓松等是多大的差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我们埋头应试不能自拔时,人家已经心怀天下。未来,我们该怎么追。
罗胖说,向前看,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