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服务结束,又加班了一会儿,终于准备下班了。包收到一半,却迎来了手舞足蹈冲进来的柏蓓蓓。
“老师,教室现在的光影真美,我特别想给你在那束光下拍一张照片。就是教室空荡荡的,你站在光里,好像在想我们,就是那个feel!”
毕业照拍摄后,蓓蓓就迷上了摄影。她喜欢入镜,谁举起了相机她都要凑过去,哪怕被拍了很多奇怪的表情包,也丝毫不介意。她更喜欢自己拿着相机拍,所以我就把家里的小相机天天带着,每天允许她去到处抓拍,也乐得在得空的时候当她的模特,或者和她一起拍些照片。所以最近,我有很多关于蓓蓓的照片。
很难想象,不过就是两个月前,在妈妈的描述中,这个孩子应该要被送去专业机构戒网瘾,状态让妈妈直言害怕。
除了重复做之前做过许多次的动作,再一次,肯定地告诉妈妈,正向评价孩子,请不要放弃。我还充分利用开学至今一直跟着我在写读书笔记的几位家长资源,教蓓蓓妈妈也学会在阅读中、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问题。
对待蓓蓓,我没有重复做之前跟孩子已经做过的沟通。除了温和而坚定地通过每日陪伴孩子作业到六点的方式保证她能在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外,我悄悄找了跟着我的实习老师,韩国毕业归来的高材生姜姜。我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去什么机构被冰冷粗暴的对待。她需要的,是看到现实生活中真切可触摸的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可能。姜姜所在的办公室,均是今年学校新招聘的毕业生。我跟姜姜约好,请蓓蓓协助她了解学校,她也借机和蓓蓓多聊聊天,让蓓蓓通过这些名校毕业的实习老师们,看到大学的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
姜姜是个特别有灵气的老师,她设计了很多具有引导和启发性的话题与蓓蓓沟通,比如以自己妹妹的和家里关系不好叛逆的故事做引子,请蓓蓓帮忙提建议。因为是像姐姐一样的实习老师,反套路达人蓓蓓并没有带着戒心沟通,所以在帮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好像也解开了自己的心结。
渐渐地,孩子的作业越交越齐,字也越写越工整。在六一儿童节,孩子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剧大放光芒,笑料不断,获得热烈反响,她也因此自信大增。
上周,偶尔有那么一两次孩子说忘带作业,比我还要紧张,生怕我不信她做了,非要联系爸爸送来,送不来也主动赶着补一份上交。
妈妈也开始试着转变,阅读、记录孩子的点滴。
我一直毫不怀疑蓓蓓会有这样的一天,愿意学,主动学,毫不怀疑。只是我没想到,这天来得这么快,竟然能在毕业之前让我见到。为什么蓓蓓会有这样质的转变呢?
在武志红老师给《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写的前言中提到,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的主体感,并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主体感。只有确保这个基础时,一个人才愿意敞开自己,否则,一个人就会关闭自己。
我想,也许触发蓓蓓改变的,并不是某一个非常具体的措施。而是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在学校感受到尊重和信任的蓓蓓的主体感得到充分滋养,终而被唤醒了。
不论蓓蓓的情况再怎么反反复复,不管我换多少种教育措施去对接她当下的情况,我一直坚守一个原则,就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教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相信孩子的真我,本质上就是最好的。
我放下了准备下班收好的包,跟着蓓蓓到了教室。一束夕阳暖黄的光被窗栏分成几份,写意地泼洒在教室一隅。我听从蓓蓓的安排站到光里,举起相机的时候,蓓蓓会情不自禁露出微笑,特别可爱。
只不过嘛,最后也没拍出她想要的feel,校队下课的同学陆续回来,时不时穿插到光影里与我互动,我这个不合格的模特频频笑场,一点哀伤的感觉都没有,除了以下这唯一一张,脸还糊了。
后来,我决定还是我来给蓓蓓拍张照片好了。当我举起相机,看着镜头里的蓓蓓,却真实有了一点想哭的感觉。
校长说,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发光。现在,我的蓓蓓沐浴在光里,眼里满是人情之美,光影之趣,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对周围真实的同学、老师有了深深的情感羁绊,梦想着也许成为一名编剧,也许成为一名摄影师。我知道这样的她爱这现实世界,一定远远超过虚拟世界了,活泼泼的,真好。
蓓蓓拍摄的一些作品:
我和蓓蓓的表情包时刻:
蓓蓓,世界那么大,那么美,愿你能一直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好好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