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敏感期。
3个月前,不适合花花绿绿的玩具,喜欢黑白对比鲜明的物品(可选黑白闪卡给宝宝看)。
1岁后,给宝宝精细玩具或物品刺激,成像发育也更成熟了。2岁后,可以开始阅读并理解阅读的内容。3岁后,可到眼科检查视力。
➡️游戏:1,玩光碟,把光碟贴墙上摆成不同形状给孩子看;2,半岁前,视觉能力发展,对人的五官感兴趣,可买一个五官分明的洋娃娃教宝宝认识五官;3,照镜子;4,1岁后,穿木珠游戏,开始随便穿,训练手眼协调。然后按颜色穿,并由同色过渡到颜色规律穿插。最后比赛谁穿得快,谁的颜色更漂亮。5,什么东西不见了:找形状颜色各异的玩具,让宝宝先观察,记住种类后闭眼,拿走一两种玩具,让孩子说出少了什么。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及视觉敏感度。
二、听觉敏感期。
胎儿喜欢轻音乐。
新生儿不明原因哭,可以抱着他贴近左胸靠近心脏的地方,因为他会对熟悉的声音感兴趣。
音乐训练,可提高时空推理能力,帮助认识模型;音乐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右脑创造力和直觉思维,改善注意力和记忆力。
让孩子多聆听大自然。听风吹草动声,水声,鸟飞声,落叶滚动声。将不同小动物声录音,与户外真实动物声音比照。
多说妈妈腔。清晰、语速缓慢、适度重复、简短、内容具体。
三、口腔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3个月左右开始。口腔敏感期期间,提供最科学的环境,允许孩子吃手,品尝玩具,允许孩子用手探索想探索的物品,孩子的敏感期很快会结束。
如若敏感期延误,有的会因为年龄大不再出现,而有的却总要出现。常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敏感期可能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到三四岁,孩子还常常会把物品放嘴里尝一尝。
口腔敏感期没被满足的孩子,共同缺点,抢别人的食物,随便拿别人东西,注意力总是固定在食物上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什么都放嘴里的婴儿不是因为饥饿,仅因为婴儿用口认识世界,,直到手的敏感期到来,帮助和加快口的敏感期发展。
父母该做的:不要过分注意孩子吃手、允许孩子吃手、给孩子替代品(磨牙饼干或磨牙棒),不要吓唬孩子(骗孩子有虫进嘴巴,加深孩子的恐惧)。
随口咬人,多发生在口腔敏感期,非恶意,勿给孩子贴标签。
四、手的敏感期。
7至8个月,开始喜欢抓软软的,细细的东西。集中在0至2岁,可以提供香蕉,面团,沙子等,自由去体验,以防敏感期延长。手的敏感期延误的孩子,四五岁时仍想直接手抓饭菜,体验软软粘粘的感觉。
手部精细动作可促进智力发展,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用两个手指捏细小物体,利于更加深入探索物品大小形状及特性,提高认知能力,有利于空间感建立。
“打人”,手的敏感期表现,多数为吸引父母注意力或太兴奋无法控制,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爱或不满。勿给孩子贴暴力标签。也不要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孩子不是真的打,只是自我意识的反映。
扔东西:给不易摔坏的玩具,不给食物,勿养成扔食物的习惯。不要马上收拾。陪孩子玩扔来扔去的游戏。
五、行走敏感期。
乐此不疲来回走。专往不平,脏的地方走。勿穿带响迪的鞋子,干扰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得观察,影响探索。
行走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勿限制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从而使敏感期无限延后,阻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影响智力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会比同龄孩子差。
爱上下走楼梯,是探索腿与脚的功能。哪里不平走哪里。
如果没有好好发展敏感期,敏感期消失后,会对疲劳特别敏感,走没几步就要求抱。
帮助孩子度过行走敏感期,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楼梯、带坡的空间(例如斜坡,滑梯,超市带坡度的电梯等),为孩子提供感知材料。
学步车:多方面意见,反对意见较多。勿过早使用,10个月之前最好不要尝试。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手脚笨拙,灵活性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冲动任性脾气暴躁等。导致走路步态异常的微笑。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
六、语言敏感期,一遍又一遍重复他人的话。
前语言期在0到1岁,语言期在1到3岁。
五六个月,可发出妈妈音。1岁,一个字或几个字表达许多不同的情况,或不同字表达相同意思。1.5至2岁。学名词关键期,爱问这是什么。2至3岁,进入语言爆发期。
爱重复和模仿别人的话,是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
爱骂人,发现“诅咒”是一种力量。要漠视孩子的“诅咒”。诅咒式话语会让别人有强烈反映,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有人回应,所以变本加厉。
➡️解决方法:1.寻找诅咒语言源头。尽量隔绝这些脏话的来源,减少模仿机会。2.试着用良好的语言回应孩子。例如,孩子说臭妈妈,妈妈可回应,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就像你一样香。3.使用优秀语言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父母的赞扬会让他有成就感,更乐意使用好的语言以获得更多赞赏。同时增加学习优秀语言的兴趣,此时父母可以引导,加强语言学习。
说悄悄话。2岁多是运用语言敏感期。发现语言有多种表达形式。悄悄话是孩子语言探索。
耐心倾听孩子的悄悄话。一起使用耳语交流。悄悄话可刺激大脑发育,帮助集中注意力。
但要注意不要让耳语成为惯用表达方式,有些说悄悄话是因防备心理。
喜欢接电话,一口气你好,再见。电话语音,孩子的神奇发现。父母引导电话用法,做打电话游戏。
口吃,嘴巴还跟不上脑子。不要讥笑斥责孩子,加重心理负担,产生紧张胆怯情绪,加剧口吃。鼓励慢慢说。等待孩子表达。口吃持续现象不要掉以轻心。
用语言代替哭泣,让孩子学会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说出来,代替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