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托马斯.戈登博士(1918-200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创建“戈登方法”,该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他于1962年开发了PET课程。
本书某种程度上是一本育儿工具书,遇到亲子矛盾的家长完全可以依据书中的方法进行实操。从这个角度,可以将本书提炼为两大工具:积极倾听和“我-信息”,以及一个综合方法:第三法,一个双赢的方法。
本书写成于1970年,距今已经近50年,本书所依赖的底层心理学理论不知是否有被推翻的情况。前几年蔡美儿的虎妈教育引起争议,也有一批研究者提出,东方的一些教育手段帮助很多亚裔更为成功。而近些年也屡有西方向中国学习一些教育方式的新闻。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说到底,不同人对教育可能抱持不同理念,理论只能作为参考。
不过本书中提到的几个方法,主要可以用在沟通层面,还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甚至成人之间的沟通问题,也可尝试用这些方法解决。所以,抛开育儿理念的问题,把本书作为一本工具书来看,也可以颇有收获。
第一章主要明确了本书的主旨,就是帮助父母改善亲子沟通进而改善亲子关系。
1、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需要的不是社会的指责,而是具体的帮助。
2、PET父母效能训练能帮助父母,避免家庭不和,改善亲子关系,提升育儿效能。
3、该训练是一套综合理论及方法,其核心是没有输家,打破传统亲子关系中的输/赢/骑墙三种困境。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人们习惯指责他们的父母。但是没有人去帮助这些父母。人们将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归因其父母身上,不论是孩子出现了品德问题,或者是学习问题。
实际上,一个人人格的塑造,除了家庭,还有学校和社会在其中发挥作用。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这三者各自发挥了多少影响,发挥了什么影响,无法量化统计。但是我们能简单推论,那就是父母的影响越大,越有机会避免孩子从其他途径受到负面影响,当然前提是父母本身能提供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
心理学有一个研究结论,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和天赋主要来自先天遗传,后天的养育影响有限。这对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观点有所修正。但是该研究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后天家庭养育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受后天养育的影响小。或许因为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孩子能够获得发挥天赋的机会。比如一个富裕家庭,虽然父母本身在教育子女上不存在什么突出优势,但是他们有经济条件作为支撑,能够将孩子送进好的学校,有机会遇到好的老师,受到正面影响。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如果父母本身已经没有养育优势,又无法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高阶的人,那么孩子始终陷在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层次,很大可能无法获得受到更多正面影响和发挥天赋的机会。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一切责任推给父母是这个社会的不负责任。之前网上有一个案例,有一对父母,尽力为孩子提供各种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了很多特长,然而孩子受到外界影响,觉得自己的父母与同学的父母比较而言太失败,他跟父母说,他觉得父母配不上拥有自己这么优秀的孩子。网友纷纷留言说这个孩子说出了真相,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我想在这个案例里,很难说孩子变成这样完全是父母影响的结果,或许更多是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而同龄人的观念又是部分来自他们的家庭。这样,一个孩子不仅受自己父母影响,也会受到别人父母的影响。这就是整个社会对一个孩子人格塑造发生影响的传导机制。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
另外,这个世界存在许多偶然性,父母并不能为孩子排除一切随机因素。人人常说某件事震碎了自己的三观。实际上我们一生中的确有可能遇到一些随机事件改变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这些随机事件,根本不是父母可以控制的。佛教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大约也可以套用于此。
我们批判父母意图控制孩子,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可是善恶本源的问题无法证实和证伪,谁又能说为人父母一定能将一个天性顽劣的孩子感化呢?从遗传学来说,基因还存在突变呢,谁又能预料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形成什么人格?
我们只能要求父母做他们该做的事,却不能强求结果,因为事情并不由他们完全掌握。事实上,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应用失败的案例。作者在最后也提醒读者,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