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第八章 韵外之致
一、中唐文艺
1. 历史背景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它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即庶族非身份性的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日益占据主要地位。皇帝不再只是某些对抗争夺的少数几个门阀贵族的意志代表,而成为全国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政权中心,代表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并未走下坡路,就在藩镇割据、兵祸未断的情况下,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扩展改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仍然处在繁荣昌盛的阶段。中唐社会的上层风尚因之日趋奢华、安闲和享乐。
除先秦外,魏晋、中唐、明末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三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时期,这三个时期又各有特点。
- 魏晋:以封建门阀贵族为基础,带有更多哲理思辨色彩,理论创造和思想解放突出。
- 中唐到北宋: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为后期封建社会打下巩固基础的时期。
- 明中叶:主要以市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思潮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出现。
2. 中唐艺术
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是中晚唐。
艺术形式的发展包括: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散文文体的扩展、楷体书法的普及。
就美学风格说,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
(1)诗文:中国诗的个性特征到中晚唐才充分发展起来。白居易、元稹的散文,骈体四六(如李商隐)也大放异彩。
- 中唐诗人代表:大历十才子、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贺、白居易、元稹、贾岛、卢仝
- 晚唐诗人代表:李义山、杜牧、温庭筠、许浑
(2)书法:
- 颜真卿书法的成熟期
- 柳公权的楷体
- 李阳冰的篆书
(3)画:
宗教画迅速解体,人物、牛马、花鸟、山水在中唐时期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而迅速发展。
二、内在矛盾
从中唐起,当时艺术巨匠的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教义,他们要求在比较通俗和具有规范的形式里,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主张。这种以儒家教义作艺术基础的美学观念是一种时代阶级的共同倾向。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由此形成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得不退出和躲避它的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
1. 中唐文风
“峭洁清远,遗世独立”成为中唐文风的一大特征。
2.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对比
(1)战国秦汉:表现了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
(2)魏晋六朝:表现了人的风神和思辨。
(3)盛唐:表现了人的意气和功业。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
(4)中唐:表现了人的心境和意绪。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5)晚唐:以其对日常狭小生活的性质,向词过渡。
三、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将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对整个人生、人世纷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祈求解脱与舍弃。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但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