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的某天看完一篇理财文章后自觉月光族的日子不能再延续下去,萌生了理财的想法,通过自学各种理财书籍,查看许多理财网站,踏上了理财这条充满荆棘的路。当时的我是个名副其实的理财小白,该如何迈出这一步呢?我通过记账来实现!
刚开始我把自己的理财之路大致分了四段:没什么钱(0 现阶段)——有一点小钱(5W 一年内)——再多一点钱(15W 两年内)——有很多钱(100W七年内)怎么从没什么钱到有一点钱呢?很多理财达人首推的就是节流,而节流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呢?最简单的就是记账。
当时我通过理财达人三公子的推荐下载了随手记(记账软件),一天一次或者发生一笔记一次,看自己方便。主要是记录下来自己的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他收入等)、支出(固定支出如:通讯费、交通费、食宿费等;非固定支出如:礼金、化妆饰品等)。我把支出进行了细分,这样便于每月总结,区分出哪些是拿铁因子,在下个月尽量避免重复类似消费。
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记账,我慢慢了解到:
1、有多少钱(收入)?花哪了(支出结构)?花了多少(支出金额)?
2、消费结构怎么样?有哪些是拿铁因子?(消费理念)
3、收入结构怎么样?有没有开源渠道?在未来收入支出的结构会不会有所变化?
4、预算差别在哪里?
5、结余率是多少?
通过三个月的坚持,分析账本,发现自己收入结构单一,有开源渠道但是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无法行动。消费结构多样化,拿铁因子太多,消费理念有点激进,每月都会超预算,而且超出部分都是所谓的拿铁因子(零食、可买可不买的服饰、化妆品等),结余率不理想,没有超过30%以上。
根据分析结果我开始一点一点砍掉生活中的拿铁因子,控制支出,消费时只买必需品,开启了省钱模式,坚持记账到现在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攒了点小钱,心里不再焦虑,生活很有计划有条不紊,生活品质不降反升,家里非必需品变少了,打理起来也轻松了。真正让我感觉到记账不是为了勒紧裤腰带生活,而是找到最适合你的,最具性价比的生活。
实际操作:1、盘点家庭资产,2016年底结余1w,我和老公的年收入加起来一共是14w,以前都是有多少花多少,基本没有结余。2、开通应急账户,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比如意外、失业、疾病、阶段性重大支出等,让我们措手不及。为了防止手忙脚乱,就需要建立一个应急账户。这个账户一般来说需要准备6-12个月家庭日常支出,而且一定将这笔钱放到流动性好的地方,就是发生意外急需用钱的时候,可以随取随用,我选择放到货币基金(南方天天利B),这个账户最重要的是保证流动性,收益率并不是最主要的诉求。3、开通日常支出账户即消费账户,这个账户的用途,就是储蓄日常的各项花销,也就是每月做好预算后,将钱直接划到这个账户用完为止。4、开通投资账户,这个账户相对复杂一些,因为投资涉及的产品类别比较多,我建立了子目录,比如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等,方便记录和查看。5、起初每个月将结余优先存入应急账户,攒够3w应急金后开始将结余转而存入投资账户,开始定投指数基金,购买股票等。这三个账户我分别绑定一张银行卡,实现资金的专款专用,分开记账,方便每月复盘总结。
截至目前,我已完成再多一点钱(15w)的目标,通过记账让我对家庭资产有了更全面的掌控,也多了一些小心得:如果一旦决定记帐,每天强制抽出10分钟来记帐,或者用一笔记一笔,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就养成了记帐的好习惯。记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资金来源和去向, 不必要太精确,当然,如果能精确会更好。但是,普通人都不是专业的财务高手,有点小差异实属正常, 手动调一下帐也不影响大局,所以有时出现帐实不平衡我会手动调平。记帐不能只是单纯死命记,配合预算,效果会更好。比如每个月月初,可以按月做一份支出预算表,然后每天记帐,月底总结,看看实际支出和预算支出有多大差距?我之前都是根据心情、喜好来购物,从没有考虑过这件东西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一般来说,我们除了交通费、手机费、生活费用等固定支出,多余支出部分都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记账,可以让我们了解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减少支出的。根据收入-支出=结余可以看到,钱再多,如果都花出去了,那还是等于没有钱。所以都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结余率,多攒些小钱,俗话说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理财这条路道阻且长,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又长又湿的坡,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滚出多大的雪球,但是我知道只要努力、有耐心,时间就会给我们惊喜!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