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6 华杉
心学的宗师是孟子,而陆九渊、王阳明总结提炼出来,重新发明之。孟子说的不失赤子之心,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朱熹和张居正的讲解里有五个关键词:良知、良能——扩而充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几乎就是心学的整个方法论了。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辩论得天翻地覆,但在这一点上,他们观点一致,用词都一样。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是刚生下来的婴儿。大人,也可以说就是圣人。
朱熹注解说:“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张居正讲解说,世间所谓大人者,以为盛德大业高出天下,非常人所及。殊不知大人之所以为大,不过是不失赤子之心而已。因为那赤子之心,情窦未开,所知的纯是一团天理,没有丝毫人欲之蔽,这是心体之本然。长大了,学了知识,有了物欲引诱,那赤子的纯一之心就失去了。而大人呢,涵养极其精纯,操持极其坚定,内不藏于私欲,外不夺于物诱,所以从小到老,时时刻刻,只有这一点纯一无伪之心,没有一点间断或丧失,所以智周万物,无所不知,都是赤子的这一点点良知;道济天下,无所不能,就是赤子的这一点点良能。并没有什么心体之外的穿凿之智,机械之巧。
孟子这一句话,和朱熹、张居正两位老师的讲解,信息量太大了,可以说,整个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就在上面这三段话里。所以说心学的宗师是孟子,而陆九渊、王阳明总结提炼出来,重新发明之。
孟子说的不失赤子之心,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朱熹和张居正的讲解里有五个关键词:良知、良能——扩而充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几乎就是心学的整个方法论了。
良知是什么,是生而知之,天生就知道的。良能是什么,不学而能,本来就会的,本能。我们为什么不知道了?为什么不会了呢?就是因为学得太多了,学了太多没用的。为什么要学没用的呢?因为那有用的,他不肯下苦功去练习,老想学点新的、奇的、巧的,就走到王阳明说的断蹊僻径去了。脚下的大路,都不愿意走,因为他知道那要下苦功,要花时间,老想去找捷径,或者为物欲所牵引,志无定向,随波逐流,在每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都不够,当然一事无成了。
朱熹和陆九渊是同时代人,两人有著名的鹅湖之会,在江西鹅湖寺辩论得天翻地覆。但是在朱熹注解孟子这一句话上看,他和陆九渊的思想没区别,用的词都一样。朱熹说把赤子之心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陆九渊则曾经说自己:“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而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这就是良知良能的扩充。
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何等洒脱!”每天学习,不是为了要去学新东西,而是要把几千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反复修炼,在自己的良知良能上找,再扩而充之,就能实现陆九渊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能实现王阳明说的,遇之左右而逢其缘。什么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左右逢源呢?我们说,当你心中装着问题,就会发现满世界都是答案,就在你的左右,往你身上撞。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你没找对问题。找问题靠什么?就靠赤子之心,靠良知。
扩而充之,扩而充之,扩而充之。我请了日本专家,在公司推行5S管理,清扫、整理、整顿、清洁、素养。已经做了一年多,但还是有好多同事,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搞清洁,觉得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这些同事,还是没有理解王阳明说的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就在这清扫整理中修行,找到良知良能,扩而充之,则脑洞大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