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有新得,得在于思考,思考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比方读书时对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这是一种思考;觉得与生活中交涉,是一种印证,这也是一种思考......
知识要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经过思考的努力,化言为意,如此才能融入我们的身体。
因此,读书一定要自己思考。我们阅读只是借用作者的大脑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一个整天读书不思考的人,将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我们读书也不仅是简单获取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识别,估价的水平,这样才能使自己对各种问题变得更敏锐、更清醒、更理性,从而不做权威的奴隶,不做时尚的奴隶。因此在阅读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很重要。
读书最忌讳的是“读什么,信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判断在里面。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不是照搬,对一切问题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见解去发现新的答案,这样才能使自己避免盲从、迷信,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创造意味着摆脱书中的思路,产生书中还未曾有过的思路,从而实现超越前人的目的,这样才能不被书给限制,获得发展的可能。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本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本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所以,语言表达着意思,又不尽表达着意思,而读者只能借助语言文字才能把握书本的内涵,如果拘泥于文字,又往往无法了解作者的真意。
换言之,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本身是一种并不完全的标准化工具,无论怎样表达,语言文字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如果拘泥于文字,就会被文字所困,无法了解其中的真意,变得迂腐、刻板、教条......
其次,意不尽理。书中表达的观点只能代表作者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又是作者根据客观的道理而来。换言之,意即文章的意思,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他对客观道理的看法,理即客观的道理——独立于社会和人而客观存在,客观的道理反映在作者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上,而读者只能通过作者的意思去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主观和客观之间不会完全相合,始终会有一定的差距。毕竟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主观只能无限接近客观,不可能完全合乎客观。
所以,读书必须要自己去思考,不仅要知其意,还得明其理,这样才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观点所误导。如果明其理了,也就是我们透过作者的认识看到它后面的道理,那么我们就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意。
当然,我们的意也是主观的,主观与客观之间肯定有差距,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意与作者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才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产生于作者的意,又发展于作者的意,而它又属于是我们自己的意,那么我们读书就不再是读书,也不仅仅是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而是书为‘我’所用,用来解决‘我’的问题,提升‘我’的能力,这样才算把书读活了。
总而言之,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对一切问题都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经历和知识去思考,去比较,去验证,然后得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或观点。也许我们的见解(观点或看法)不见得严密紧凑,但它终归是我们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总有脉可寻,这比光看书吸收别人的思想可说利多害少。
思想的懒惰是训练不出优良的品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