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源源不断的灵感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灵感不会一直处于巅峰状态。所以我们要找保持灵感的方法。
韩大爷介绍了两种:
第一:根源性
写作的根源就是作者本人,就像树一样,树的根源就是树根,但是树根只靠自己能茁壮成长吗?不能,树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所以作者除了本人外还需要他人,韩大爷说了一个词,很好的提现了根源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个词就是“共情”。
将自己想象成那些让你觉得有故事的人,感受他们的心理活动,但是要注意一点,别人的心理活动再怎么吸引你,那也是别人的,千万不要陷入别人的人生。
要知道体会到别人的情感,并把他们写成文字的这一过程需要很久,因为有些情绪并不能很好的用笔解释出来,所以在这时就要多读书,可以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书,只要对你有帮助的就算是网络口水文也可以看。
但是在这期间要做好准备,因为在你成功之前它的效率是很低的。
韩大爷的这一讲中,让我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一种方法,所以他接着介绍了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技术性。
在这种方法上韩大爷又举了三个小方法。
a.先伤己,再伤人/先度己,再度人
不管哪种说法,都表明了要从自己的角度先分析,然后再去分析读者。而最好的分析读者的角度就是把自己当做读者,你要相信“我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这种想法。
b.移花接木
这个方法就像数学有公式一样,运用的是写作公式。只不过写作公式更灵活罢了。
我用自己的理解概述一下:
1)关注和你写作方向相似(最好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大号。
2)分析大号的文章。
3)抛开写作人的顾虑,把自己当做一名纯读者,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结合2)、3)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可以像写日记一样的去写(喜欢用什么人称就用什么人称。),这是一篇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文章。
5)把自己当做读者去改文。
6)发文。
总结:(韩大爷)同一选题有不同角度层面。
c.捕风捉影
有人提不起笔是因为灵感太碎,太杂,感觉没有关联。
上了这节课,我可以告诉你:不,再杂,再碎的灵感,只要选对关联词,就可以形成一篇好文。
所以这里韩大爷的建议是准备一本本子,专门用来记录灵感的。可以是纸质也可以是电子,看自己喜欢什么。(我喜欢纸质,但是电子的用起来方便,所以我准备了两本,打算都用来记录灵感。)
所以当灵感出现时,不要有顾虑,立马拿出准备好的本子写下来。
到这里就是这堂课的内容了,今天讲的这两种方法其实根本的还是一样的,就是作者本人。当你想要写作时就要付出比读者更多的东西,尤其是时间。
最后祝福每一位已经拿起笔的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