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影响汇率
在决定了自己的汇率门派后,政府可以从三个方向影响汇率,这就是上文所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以及贸易政策(Trade Policy)。其中,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包括政府投资以及税收;货币政策则包括利率、流通的货币总量以及货币管制;贸易政策则包括各种关税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汇率的。
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在说这三种调控手段之前,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由于利率通常由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控制,因此利率也可被视为政府借钱时付的利息,而这个利息也就是货币的价格。
如果这样看,那么高利息的意思就是有人愿意为你手中的钱付高价。比如,我现在想从你手中借100元。但如果我什么都不给你,你会不愿意借我,这样等于我白用了你的钱。那么,我究竟该给你多少钱合适呢?这时,你就该考虑,我借这笔钱究竟是做什么用,以及我究竟要将这笔钱借走多长时间。如果我明天发工资,今天借钱只不过救急,那么可能给你一、两块就好了。但如果我借钱是去他处搞一、两年“资本运作”,那么利息估计就要狂涨了才行。因此,利息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究竟要花多少钱才能把一笔资金借走,而这也就是这笔资金的价格。
虽然对待价而沽的商人来说,高价总是比低价划算,但借去的钱使用方法和风险不同,那么就没法直接对比。虽然他处高风险“资本运作”的利息可能达到50%,但估计大多数人还是宁可选择利息3%的稳定存款。因此,在对比利息时,大家必须使用一个坐标,这样才好横向对比。如果两个借款风险差不多,那么待价而沽自然是正确的选择。
利率就是政府借钱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很多时候,两个国家可以被看做差不多保险,比如我们一般都不认为美国或者日本政府会破产,因此两国的利率是可以对比的。在这种情况下,高利率就会吸引资金。比如,我们有100元钱想投资国债,而美国现在如果年利率是3%,而日本是1%。这也就是说,为了同样一笔款项(100元),美国人愿意比日本人多付三倍的价格。这时,资金自然愿意跑到美国,因为同一种投资方式、同一个风险,美国的年收益额是日本的三倍。但是,此时商人们还要算计两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因为美国人虽然说要付3%,但这只是名义利率,即表面上利息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如果我们预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5%,那么我们借给美国人钱,其实最后还是亏本的,因为美元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所以,只有在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中去掉通货膨胀率,得出实际利率后,我们才知道,应该是借钱给美国人还是给日本人。
那么假设即使实际利率也是美国高,这些商人就会决定把钱借给美国人。但在这些资金挣利息之前,他们还要把手中的货币先换成美元,这样才好给美国人。于是,这些游资就会争先恐后换美元,而增加的需求会让美元价格提升。这就是说,高实际利率也会造成汇率提升。同理,实际利率低的国家不招游资待见,因为去了以后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实际利率低,游资就会逃离,去寻找一个回报率更高的地方,而这会导致实际利率低的国家汇率降低。
汇率低了利率也低。解释如上。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和经济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是,利率越高,经济就越差劲,股市也走低;利率越低,经济越高速增长,股市也飙升。这其实和我们去餐厅吃饭没有什么区别。比如我来到一家日本料理店,这里有各种各样美味的寿司(货币供应),每份寿司也有相应的价格(利率),而我们的目标是填饱肚皮(需求)。这时,如果寿司的价位太高或者太低,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利的。如果价格太高,我舍不得花钱吃(通货紧缩),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宁死不吃,店铺因为没有生意倒闭。如果价格太低,10元自助,那么我就会吃得太多(通货膨胀),店铺最后被我吃垮。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寿司价位刚刚好,我又能负担得起,最后我吃饱,店铺赚钱。
经济也是一样。如果利率太高,那么大家就都不去借钱、也不去消费,都把钱存起来,这样经济就没法运转,货币就会越来越少,商品价格下跌,慢慢地大家看到做生意不挣钱,生产也就减少了;如此一来,等于需求带动供应一起减少,结果就是形成经济衰退。但如果利率太低,大家都去借钱,并把钱投入在各种各样、越来越不靠谱的项目中,各种资产就会价值上升太快,导致各种项目最后都不赚钱,形成泡沫;同时,老百姓手里的钱也因为市场上流动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变得不值钱,使得东西变得越来越贵。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利率可以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政府可通过这一方式来影响利率、调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