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生活那么忙,需要花时间去工作,去锻炼,去关注各种社交,很难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院不上映的电影,看一部不上映的动画片就更难了。
很多人都认为动画片是拍给小朋友看的,说的也不错。动画片确实是拍给小朋友看到,但是不只是拍给小朋友看到。就像王小波的书可以当做黄色读物看,它肯定也不只是黄色读物。
Mary and Max就是这样的一部不仅仅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单看影片的画风,像是漫画一般,人物并不好看,都是蠢萌蠢萌的,不知道小朋友们会不会喜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就是一个住在澳大利亚的8岁女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和纽约的单身中年大叔成为了笔友,他们的书信关系陪伴他们他们走过了20多年的生活。
故事的一开始,他们的生活都是孤单的。Max有一定的精神疾病,并且长得很胖,所以他一个朋友都没有。没有朋友不代表不想要朋友,Max就幻想自己有一个隐形的朋友,他就在Max的家里,他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绪。、
Max的这个片段勾起了我的回忆,大概是两年前,我在准备GRE考试,因为各种境遇的原因,曾经一同备考的小伙伴要么结束了备考,要么放弃了考试。我总是一个人出现在图书馆,啃面包,背单词,做题,陪伴我的只有我用来备考的笔记本电脑。因为复习太苦,一个人又太孤,我就给我的电脑取了一个名字:Candy.并且尝试和她对话,和她吐槽单词太难记,和她抱怨压力太大,可惜的是,她并不会安慰我。
最近《奇葩说》有一道辩题,爱上人工智能算是爱情吗?我想,对于我来说,即使人工智能已经牛到通灵了,我也不是爱上人工智能的。正如黄执中所说,因为人工智能不是真实的人类。真实的人类会用我们熟悉的方式去倾听,会用人类的情感来反馈,他们会给我带来喜悦,也会给我带来悲伤,会给我希望,也会让我失望。但是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证实了它的真实。就像绝对光滑的地面只存在于中学物理试卷上,绝对的忠诚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人类的爱情,友情,亲情是不完美的,但是它的那份真实,让我们向往。所以当Max收到Mary的第一封来信后,在窗前发呆了18个小时,然后选择了回信。
相比于Max的“另类”,他回信的对象Mary要“正常”很多。小时候会被小伙伴们欺负,胎记会被别人嘲笑,有喜欢的Boy却又不敢开口,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而长大后,当我们的事业和爱情有所建树时,我们很容易膨胀;可是当受到挫折时,我们也像气球一样容易泄气。
就像Mary一样,我们要的其实不多,就是一个人能听她讲述童年的伤害,在她自我膨胀要上天时有人能拉她回地面,在她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送上及时雨一般的全套娃娃。
虽然Mary最后见到了Max的时候,Max已经见不到Mary了。但是Max已经帮助Mary回到了生活的轨道。而在动画片之外的世界,另一个女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个女孩叫陈佳梅,是电影《踏雪寻梅》的女主角。她与Mary是相似的,孤单没有朋友,父母离婚,她跟随母亲改嫁香港;她与Mary又是不同的,16岁的她长相秀美,所以她有一个模特的梦想。但是在做模特碰壁之后,她发现梦想太遥远,物质可能更牢靠。于是她选择了援交,她用援交买来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一对耳环。
在援交的过程中,她喜欢上了一个客人。客人也想她表达出了爱慕,并希望她不要继续做这行了。她以为自己找到了陪伴,于是不再收他的钱。可是有一天,这个客人为了向女朋友洗清自己,当着佳梅的面,说他们的关系就是玩玩而已。
于是,精神的寄托消失了,她又恢复了援交挣钱的节奏。她通过QQ去寻找客人,某一天晚上,她在QQ上遇到了一个愿意和她长聊的客人。她向客人表达了自己想寻死的想法,原因是: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么样活得更好。
这个善良的客人想劝她坚强,她回答:
最后,她和这位客人见面了,在作爱之前,她扔掉了自己的耳环,也仍掉了她最后的生的寄托,金钱与物质。作爱中,她向客人提出了想死的请求,客人想了想说,我帮你。于是,他成全了她,然后用一种最残忍的方式肢解了她年轻的身体。
Mary和佳梅,是来自两部电影中的不同的个体人物,但是我们透过屏幕都能懂她们的孤单与无助。但是她们的结局截然不同,我想是因为一个找对了寄托,另一个没有。精神无法寄托于物质,只能寄托于精神。而精神的载体又是人,不论这个人有多远,有多胖,有多怪,但他只要愿意去听,愿意去讲,愿意去理解,他就是好的寄托。可是这个这个世界上我们又能遇到几个人总是愿意去听,愿意去讲,愿意去理解我们呢?
所以只能祝我们自己好运,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Mary or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