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侍中是古代一度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始设于秦。
侍中在秦汉之际原本是皇帝身边小厮,干的事情相当杂,负责皇帝乘车服饰乃至便溺器具等一应事情。因其常在皇帝身边,经常给皇帝出一些主意,逐渐成了皇帝的顾问,地位渐重。之后侍中经常成为皇帝对于臣子的加封,官不在大小,上可至列侯,下可是郎中这样的小官。
官员获此加封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也是一种荣耀。东汉时,设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唐时一度改名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以侍中为其长官。
魏晋之时,侍中已经不再负责皇帝的生活杂事,而是专备皇帝顾问。
隋唐之际,侍中一度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被尊为宰相。
宋代沿用唐制,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另设侍郎为其副职。
元朝侍中只是礼官、从官。明代侍中地位有所恢复,但已不复昔日风光,仅为正二品,地位低于尚书。
清已无侍中一职。
2
侍中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侍中是因为在大殿之中侍候皇帝而得名。《史记·吕后本纪》《史记集解》《资治通鉴》《通典职官典》以及《汉魏制度丛考》等都有记载,侍中之所以被称为侍中,是因为在大殿之中侍候皇帝而得名被称为侍中。
秦汉之际,侍中是皇帝身边小厮,负责皇帝乘车、服饰乃至便溺器具等一应事情。因其常在皇帝身边,经常给皇帝出一些主意,逐渐成为皇帝的顾问,地位渐重。
之后,侍中成为皇帝对于臣子的加封,官不在大小,上至列侯,下至郎中。官员获此加封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是一种荣耀。
西汉武帝以后,侍中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侍中的发展历程
● 秦汉时期: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
● 三国时期:曹魏、季汉、东吴的侍中都是在皇帝身边负责宫内事务和朝政的核心官职,侍中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曹魏的侍中甚至位在中书之上,与尚书台一起处理朝政,实权一度大于三公。
● 两晋时期: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正式建立了以侍中为长官的门下省,门下省的职责之一是将皇帝的诏令文书送尚书台。东晋十六国之时,东晋逐渐形成了皇帝的诏令文书必须先送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转送其他部门的制度。
● 隋唐时期:侍中一度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共同被尊为宰相。
● 宋元时期:宋代沿用唐制,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另设侍郎为其副职。元朝侍中只是礼官从官,明代侍中地位有所恢复,但已不复昔日风光,仅为正二品,地位低于尚书,
● 清时期:无侍中一职。
侍中的重要性
● 接近权力中心:常陪侍皇帝左右,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皇帝的意图和决策,对朝廷政务有较大影响力。
● 提供决策支持:凭借其知识和经验,为皇帝提供参谋和建议,协助制定政策。
● 信息传递:在皇帝和其他官员之间起到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确保政令的顺畅传达和执行。
● 维护朝廷稳定:协调各方面关系,缓解矛盾,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秩序。
● 文化传承:部分侍中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政治平衡:与其他官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政治平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 历史记录:参与朝廷决策和重大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3
侍中的职责
1、侍奉皇帝:常在皇帝身边,提供各种服务和协助。
2、顾问参谋:为皇帝提供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3、参与朝政: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和政务处理。
4、传达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5、监督官员:对其他官员的行为和工作进行监督。
6、选拔人才:协助皇帝选拔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
7、协调关系:在朝廷中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8、文化教育:有时会负责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9、代表皇帝:在某些场合代表皇帝出席活动或处理事务。
侍中的代表人物
1、魏征: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在太宗朝担任“侍中”一职,相当于最高监督长。
2、廖立:字公渊,于刘备占领荆州后加入蜀汉集团,曾被诸葛亮评价为荆楚奇才。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偷袭荆州三郡时,廖立独自逃回蜀中,这种失职行为也没遭到刘备的责怪,仍旧对他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时,又将廖立晋升为侍中。
3、马良:字季常,刘备占领荆州期间加入蜀汉集团,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荆楚名士,弟兄几人都以才学知名。刘备称帝后,马良被晋升为侍中。马良在职期间的突出功绩,是在夷陵之战时游走五溪蛮夷各部之间,联络众人跟随刘备一起东征。不过,马良的结局不算好,蜀军在夷陵战败时不幸身亡。
4、郭攸之:字演长,早年加入蜀汉集团,以脾气好、才识高而知名。建兴二年(公元224年),郭攸之被诸葛亮提拔,晋升为侍中。郭攸之在朝廷上是个“老好人”角色,在职期间很多事情都不敢管,没有突出的成绩。
5、费祎:诸葛亮看中并一手培养起来的蜀汉重臣。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费祎受命出使东吴,回国后被晋升为侍中。费祎在侍中任上不足两年,就被诸葛亮召至身边随军北伐。诸葛亮的用意也不言自明,无论是出使东吴、在朝中任职,还是随军北伐,都是为费祎之后仕途上的升迁做了一个铺垫。
6、董允:既是功臣之后,也是诸葛亮选中并精心培养的人才,其父亲董和曾在蜀汉集团官居要职。董允前期仕途轨迹与费祎相同,刘禅被册立为太子时进入东宫任职。费祎被诸葛亮召至身边随军北伐时,董允迁任侍中,并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董允为人正直,在职期间对后主刘禅的荒诞行为多有规劝。诸葛亮北伐期间,董允与留府长史蒋琬紧密配合,为稳定政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