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什么是教
前面我们说了什么是家?什么是庭?今天来看什么是教?这样连起来,就能比较深刻的理解家庭教育这四个字。
教育这两个字,最早来源于孟子讲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至”,包括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育,在古文字中,教育的意思是一个成人拿着器具在监督孩子学习,育是指妇女生育孩子的意思。
在说文解字中给教所注是上所施下所效,上施下效视为教:做父母的做到了,孩子就会效仿,这就是家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言传身教。语言只是传递信息,真正的教是身教,就是教育者的行为对教育对象的直接影响。小孩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他听不懂我们说的道理,说再多都没有用,他不懂,理解不了,所以作为父母,说太多话只会让孩子更加懵,而这种情况会加剧说教者的情绪变差和升级。那么孩子的学习主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孩子都是不听父母在说什么,而是看我们怎么做?然后他自己照着做。这个行为就给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影响了他的人生,这就是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教育,靠的就是模仿。所以教育,主要就是身教。
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面也强调,在家庭教育部分说:要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这就是强调身教的重要性。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到了,我理解了了。”这句话强调的意思就是说,对于孩子来讲,他听到的,很快就忘记了;他看到的,可能会记住;但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他就会去理解,印到心里去。小孩的体验就来自于模仿,模仿大人,照着大人的样子去做,他做了,他体验过他就会记住,他不是光听或者光看。模仿靠做,模仿就是模仿大人,模仿就是教,被模仿就是身教,这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
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小孩的感官,就是眼睛、耳朵就像是录像机,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全都录下来,大脑就像个存储器。也就是说教育者,或者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脑里,最后表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教。所以我们说,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有什么样的受教育者,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有什么水平的老师就有什么水平的学生,严师出高徒,说的就是教育者的身教对被教育者的影响。
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教育者自身的为人、品德、品格、能力,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古代有句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就是会讲道理的老师,比较容易遇到,“人师”,能够以做人、以高尚的人格修养去影响人的老师,就很难遇到。言传的家长、会讲道理的家长很多,真正能够把自我修好,用自己的行为、人格,用身教去影响孩子的家长或者教育者少。所以《父母规》提出的核心理念叫做“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先要修好自己,叫身教;子女去模仿父母,自然就正了。就叫“父母修,子女正”。父母和子女都好了,家道就好了,家道就齐了;家道都齐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所以根本还是在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是第一个影响孩子的,也是终身影响孩子的;父母是第一个给孩子身教的,也是终身给孩子身教的,所以无论是《父母规》还是《治家宝库》,根本上都是在说古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但其实不是,父母是孩子的未来。父母好了,孩子就好了,父母不好,孩子也会被带坏。所以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就是影响,而不是说教,更不是管教。
老子说: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下最好的教育。无论是孔子、老子、卢梭,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出奇的一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没有教育的教育。无声的身教,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说的就是身教的厉害!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少一些说教,更别说惩戒;少一些威逼和利诱,多一些榜样,多一些示范,用自身的榜样和示范行为去影响孩子,通过环境的营造去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这叫耳濡目染。让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但却真实的影响着他们心灵的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检查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说的多还是做的多?是说教多还是身教多?有没有以身示范给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