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太多人总是很羡慕那些知道自己热爱什么的人,不论他们成功与否,但他们有一直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然而大多数人生活中都碌碌无为,每日靠着网络与手机消磨时间,就算偶尔觉得应该改变现状时,看了一堆励志的视频或书籍,要么是打开知乎或者公众号,看完以后热血沸腾,觉得自己有学习。
结果是很多所谓的“看完能改变你”的文章转头就忘,手指轻轻一刷,又出现一篇“深度好文”。于是满怀希冀地钻进被窝,带着深深的满足感,幻想着自己明天开始便能有所改变。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到了第二天一切都不会改变。买来的专业书籍过不了几天便不会再翻开,下载好的英语APP直到下次清理手机垃圾时才发现已经有很久没有打开过了。
怎么说呢,很多我们接触到的经验分享或者深度好文其实能够给我们的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先不论每个人都有各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假使我们都能从网上推荐的好方法中经过实践提炼出自己的方法,然而我觉得有一点是看再多文章都没法教会我们的。
那就是我们自己到底热爱着什么,我们真正喜欢做什么。
我觉得有一部电影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就是《想飞的钢琴少年》。
电影中的小主角维特是个天才少年,他天赋过人,尤其在钢琴方面。他小小年纪便和很多大孩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还经常因为聪明让老师觉得难堪,自然地他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挤。
当他和自己的爷爷散步河边谈论未来的规划时,说想做个普通人,但却不知道怎么当个普通人,于是爷爷将自己帽子扔向对岸,说:“如果下不了决定,就得先舍弃一些东西。”
于是聪明的维特假装摔坏了脑子,不再会弹琴,他的伪装骗过了所有的人。很快“普通的”维特收获了友谊,不再让老师难堪。但是他却骗不了自己,他对于钢琴的渴望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终于他再也忍不住在爷爷家里弹起了钢琴,结果被爷爷发现了他的秘密。
我相信那一刻维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是做普通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不顾他人的眼光去做自己。
维特在“舍弃”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后,发现自己无时不刻都在后悔,在失去时才发现真正热爱的就是钢琴,还在他只是假装失去。
其实这是我们的人性所决定的,我们决大多数人总是对于已经有的不加珍惜,只有失去才追悔莫及。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利用这一点呢?
其实很多人已经无意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我们离开家时才发现家对于我们的珍贵;很多人出国以后会变得更加爱国。
我上大学时曾经一度沉迷游戏,那时的我失去了目标,更没有了监督与约束,于是玩的一发不可收拾,拒绝了别人打球的邀约,拒绝了别人去图书馆的建议,拒绝了与异性的联谊,那时的我以为自己离不开游戏,每天脑子里都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我以为我是热爱游戏本身的。
然而后来我不再玩游戏后,发现自己其实离开游戏也没什么,我一点都不觉得难以割舍,原来我玩游戏不是为了游戏本身,而是为了逃避学习,逃避面对那个迷茫的自己。
可是我即使很多次因为各种原因不去参加运动,我发现我依旧喜欢运动,对于运动的不积极总是暂时性的。说白了,我舍弃运动后才发现自己其实真的很喜欢运动,只可惜毕业后再也组不起队伍一起打篮球了,读书时没有多多参加篮球赛也成了我读大学时后悔的事。
当我认识到自己对运动的热爱时,我便把一开始的减肥的目标踩在了脚底,原来我不是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在意别人对我身材的看法而运动的,我可以只是为了享受运动本身的乐趣的。我找到了自己内心涌出的动力,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现在的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运动的激情,每当站在跑道上,便情不自禁地迈开了双腿,感受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身体,看着自己一天天不断地进步。
既然人性规律如此,我们无法改变,为什么不主动一点,把它当作我们探索自己的工具来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呢?希腊名言说:“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而一旦我们认识自己多一点点,就能更好地生活,不是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