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朋友圈说过一句话:“工作的最大作用就是为学习创造刚需。”
如果创造的这种刚需恰好也是你未来想要的,那是一个正循环,结局应该不错,那如果这类工作的刚需不是你未来想要的呢?所以,上面的那句话应该改成:“工作的最大作用就是为学习被动的创造刚需。”(但学习本身是件主动的事情,主动选择的结果)
谁不渴望成功呢?成功意味着达成目标,人是需要有目标才可以继续活着的,没有目标的人早就自杀或者以其他方式死亡了。文中有个是说到想要马上成功的留言,想了想过去,我也有这个毛病,其实现在也有,只是已经被觉察到了,这是个进步。马上成功,如果论对错的话,我想谁都愿意快速的获得成功,这个毛病不大,而我们要纠正改进的一点是,需要知道很多事情暂时没办法快速获得成功,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知晓这个常识。若是不知道它(任务没有路径一键完成),那是愚蠢。
懂得正确的概念越多,你就显得越聪明,反之亦然。
人都是懒惰的,无人幸免,而那些看起来很勤奋的人,他们是为了避免未来的痛苦,希望在未来遇到这种后果的时候能稍微懒惰一点,而让现在的自己为未来做准备(积累)。这其实也不是怎么解决懒惰,而是这类人活在未来的一种体现,这种体现,是因为他们比原始意义上的“懒惰者”多知晓了一个正确的概念,从我看来,这样的人也是聪明的。(我发现到自己有一个刚需就是避免成为愚蠢,这是意外的惊喜)
知道后果(预测、感受未来),就可以为避免或者达成这个结果做出努力和尝试(活在未来)。
看剧、玩游戏、读小说都是被动的集中注意力,这也是设计者本身的目的。当然,笑来老师也是这样一位设计者,如这个专栏,比其他同类主题的文字对我来说吸引力更大,更容易集中我的注意力来阅读与思考,你说价值大不大,大!你说会不会让被动集中注意力的读者有回报,有!我们要培养一种能力,主动挑选那些“正确”的被动攥取自身注意力的作品,这个行为是前置的,在做完了这个前置的操作,你便大可放心的沉浸在作品中吧。提示一点,若是沉浸后发现价值颇大,一定要再次阅读或体验,再次阅读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沉浸。
人本质上是要跟基因作战吗?做个武断的结论,当然不是。说原话的人的意思没问题,只是这样表述会让人误解,甚至让自己误解。“克服这些缺陷”的你,也正是运用了另外的这些基因(自我更新)啊。
想了想,这段时间也学到了很多,在学到的过程中,也丢失了一些“糟粕”(这个引号没有乱加)。而这些糟粕中,也会有很多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满足,我会流露出少许的一丝遗憾,因为丢弃了,就再也无法拾起。有句俗话,学坏容易,学好如登天。(原话不是这样,无所谓了)我很坚信我在变好的路上,但这样的我想再回到那个“不好”的自己,比继续进步更难,甚至达到做不到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