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自我为中心,浓缩成一句话就是——把自己所想的(觉得别人会这样想)当做事实(别人的想法),觉得别人一定是这么想的、会这么想。
它不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是不关心别人,而是没有意识到别人的想法,一味地想当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认为对方会想的,对方并不一定会这么想。
比如说,“我这都是为你好”,这么做也许是对的,最后的结果也许是有效的。但这句话不合适的地方在于,说话的人不尊重对方——他觉得这些好是来于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对方一定觉得好”,这里面忽视了对方的想法,对方收到“你的好”可能并不觉得好,举个例子,我觉得对朋友好应该是平日里嘻嘻哈哈,危险时候拉你一把,犹豫的时候推你一把,而A觉得对我好应该是每天嘻嘻哈哈,当我比赛遇见难关的时候,想要的是帮助和支持,而A则拉我去吃吃喝喝,逛风景喝奶茶,最后我直接忘了困难,得过且过。
A让我开心是错的吗?不是,是坏的吗?不是,但为什么不对呢?因为A没有尊重我的想法,他觉得我最需要的是开心,没有去理解我真正需要的、想要的,而是一味的想当然
除了这个例子外,还有很多,隐藏在我们生活里,“你做的菜很难吃”,这里也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当作事实,这里最多说“你的菜不合我的胃口”(但即使是这样,一般也不能说出来,比如上一辈的人做的菜重油重盐,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没油没盐的苦难时期,我觉得应该要体谅到这一点)
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体现在想法这一个方面,还有情绪、感受等等,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把自己所想的当作事实,默默替别人决定好了这一切
有趣的是,以我为中心有时候还会伤到自己,比如“内耗”,一个人莫名伤心,焦虑等等陷入负面情绪,事后细究原因,又想不出一个实在的答案,这就很可能是把自己的感受当作了现实,这种感受缺乏事实依据,却把它当真了,这种现象在一些自怜自哀的人身上很常见,明明没什么事发生,自己却像生了病一样,自己找罪受。
发现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1.这其实不是问题,不是因为这每个人都有就不是问题了,而是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对每一个人都“不以自我为中心”,记得有一个禅师对他的弟子说,人分三等,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能用世俗的礼节对待他。这里下等人尽管把他看作圣人一般对待即可,不需要他来纠正我们的想法
2.对待我们重视的人,或者第一次遇见的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是很重要的,我总结了两点,心态上放空自己,不要先入为主,不论对方接下来说什么,说到哪儿了,都在觉得“他接下来说得一定很有趣”,在他说完之前不要打断他或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行动上,换位思考,认真代入他的环境下思考他的话,需要的话可以让他补充他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这很有必要,如果对方是在向你征求意见,你忽略了环境就有可能做出让他去图书馆里读书(实际上他没有图书馆)这一类的蠢建议。
3.对待自己,在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理一下,看有无事实对得上,有没有那么“严重”值得自己这样去焦虑,其实大部分是自己臆想的,真正做起来没那么困难,放长远一点看,这只不过是我们未来回忆时的一个小事,放开一点看,我们头顶亿万星空呢,这点事算什么呢?